好的家风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好的家风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父亲和母亲给予我的正是这些,让我终生受益。
1、母亲告诉我:公家的东西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不要拿
小时候母亲给我讲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多挣点钱供应我们姊妹兄弟上学,母亲总是每天天不亮就到田野里割草,青草晒干当做饲料卖了换钱,茅草晒干后晚上编蓑衣然后卖了贴补家用,大公社时代,母亲的能干让人眼红妒忌,就有人找茬,有一天早晨母亲背着满满的一草篓子青草从很远的田野回家,在村口遇到了公社干部在田地里巡视,这个公社干部说母亲偷拿了生产队种的东西,藏在篓子最下边,母亲说没有,这个干部非让母亲把所有草倒出来看看,没办法母亲就一点点倾倒出来,最后当然什么也没有,那个人瞪了母亲一眼灰溜溜的走了,母亲就又一点点收拾起来背回了家。
母亲告诉我不要说文化大革命时期,不管什么时候公家的东西不能动,公家的东西不能拿,公私要分明,不要稀罕别人的东西,要靠自己出力挣,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工作后我总是这样要求自己,这是母亲告诉我的,也是我的家风。
母亲还说做人最重要的是,人穷志不穷,只要勤劳不懒惰就能过好日子,自己过好了要尽可能帮助别人,邻里百家谁有过不去的事,母亲总是能帮就帮,从不计较,所以后来我当了老师在农村学校搞家庭教育,帮助贫困孩子贫困家庭,就是受母亲的教育影响,十年来我和老师们,累计帮扶了400多名困难的孩子完成学业,母亲用言传身教告诉我好的家风就是廉洁自律,就是帮助他人,就是奋斗过好日子。
2、父亲告诉我:做人首先应该孝,百善孝为先。
改革开放后,尤其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国家鼓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时父亲脑子比较活,做起了小买卖,赶着小驴车到江苏拉大米,回来卖了挣差价,或者换成麦子再拉出去卖,去江苏来回一趟需要一个多月,为赶时间白黑都赶路,晚上就在驴耳朵旁挂个灯笼,那是唯一的光亮,父亲为这个家辛苦辗转,风餐露宿,母亲在家更是不容易,地里的活是好手,还要侍候得了偏瘫的奶奶,为这个家操碎了心,有一次父亲奔波回来,奶奶病开始加重,这时一起做生意的伙伴想再搭帮去江苏,那时正是挣钱的好时候,这时父亲说了一句我一生难忘的话,“我不去了,俺娘病了,就是一步一个元宝我也不去了,我要守在娘身边。”就这样父亲守在奶奶身边一个多月侍候奶奶,直到奶奶去世,那年我10岁,父亲的话和父亲对奶奶的孝深深影响了我,从小给我播下了孝的种子,今天我在工作中积极推进新农村家庭教育,传播孝爱文化,就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不要丢弃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美德,不要丢弃根,不要忘了本,我们学校持续开展的家风家训征集表彰,学校坚持开展的送教下乡,定期的父母大讲堂等等活动,推动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家长会开到农家院,让教育的温暖浸润每个炊烟升起的村落
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这块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总想回馈父老乡亲,做了老师特别做了校长就想为农村孩子做件事,让知识改变孩子的命运,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未来,针对老百姓农活忙,教育孩子不得法,缺乏家校沟通的实际情况,我和老师们坚持10年将家长会开到农家院,开到社区村委,面对面和家长沟通,面对面交流孩子情况,传授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倡导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成为农村孝老爱老的榜样,通过征求家长办学意见建议,提高办学水平,密切了家校关系,和家长结成了兄弟姊妹般的深情。
坚持服务百姓,破解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我和老师们付出了很多,记得刚下乡的时候,条件很差,在简陋的平房里,自己做饭吃,记得有一次傍晚放学后,我做好了面条,正要吃的时候突然断电了,我和下乡的六位老师就是摸着黑吃了这顿下乡的饭,多年过去,那场景至今难忘,虽然艰苦,但却成了一生中难忘的记忆。
还有一次冬天的晚上,下乡开完家长会后,我把老师们送回家,自己骑摩托车回家,半路上车坏了,我就推着摩托车,一个人在冬天的夜晚往家赶,又冷又孤独,我反复问自己究竟为了什么?抬头是漫天繁星,我也许就是天空的一颗星星,虽然微光照不了多远,但是为了农村教育为了这些孩子,我依然要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无怨无悔!
10年坚持送课下乡,坚持家长会开到农家院,不仅收获了老百姓的信任,改善了家校关系,取得了家长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家长做优秀父母的多了,孝敬老人的多了,陪孩子读书的多了,支持学校支持老师的多了,社会和谐了,教育的生态改变了。学校取得了连续七年学生0辍学,家长0投诉,满意度100%的办学奇迹,教学质量成了农村一面旗帜,连续三年全市质量测试农村学校第一名。
学校被山东省教育厅命名为“山东省家庭教育基地”,家长会开到农家院被教育部授予家庭教育创新优秀案例,并荣获山东省政府成果奖,我本人也被评为全国优秀校长,潍坊市教育功勋人物等荣誉称号。
我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将继续扎根农村,传承优良家风,让教育的温暖浸润每个炊烟升起的村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