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最好的家风”,这句话道出了中国“耕读传家”的真谛。小时候孩子多,家里穷,妈妈九岁才开始上学,没上一年级,入学就进入了二年级。妈妈很珍惜上学读书的机会,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实在太差,妈妈只上到初中毕业就辍学回家了。也许是妈妈没有能继续读书心里有些遗憾,她对知识有着崇拜式的痴迷,不仅督促我们几个孩子好好学习,她自己也在农闲时拿着书本翻来覆去的看。虽然那时候书籍很少,但是妈妈却对自己能找到的一切书籍都抱有极大地兴趣,每当拿到一本自己没有看过的书,就会废寝忘食,不看完就不舍得放下。爸爸是个乡村教师,也是一个阅读爱好者。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宽裕,爸爸每月仍会拿出一部分钱去买书。
我们兄妹四人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也爱上了读书。寒暑假,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因为那时,爸爸不用上班,我们全家人可以一整天都呆在家里,只静静地翻阅那些喜欢的书籍,将那些或还带着墨香、或已微微泛黄的书一页页翻过,仿佛走进不同的时空,感受不同的纷繁世界。我们家收藏的书大大小小有几百本,种类繁多,古今中外的都有。这些书成为年少的我们学习知识的渠道,也为我们打开了认知的大门。参加工作后,经济上独立了,我对读书也更加痴迷,每当买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书,我也是爱不释手,恨不得一下子把书读完。我们有一个家庭微信群,每读到一本好书,大家都会在群里分享读书心得,把各自购买的好书互相交换阅读。妹妹更是直接写起了网络小说,成了一个网络作家。
儿子出生还不到一周岁,刚会咿呀学语时我就给他买了好多绘本。每天一有闲暇时间,就会给孩子读上一本。儿子在我的影响下,也变得看读书了,慢慢地孩子识的字越来越多,没上小学就能自己看完一本书了。
正是喜欢读书的良好“家风”,熏染了儿子,使他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也愈加开阔了视野,从而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我体会到了读书也是一种教育,是成长中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的一种进步,是生活中和风细雨式的点滴的浸润。读书的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使孩子拥有了细腻的感情和良好的个性,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著名作家曹文轩这样说过:“读书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读书,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而今,在我一个人十分恬静欢愉地回忆往事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读书就是属于我们的“家风”。那是父母传承给我们的一种优良品质。
现在,我的床头时常放上几本书,每天临睡前翻上几页,便能让自己心里充满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