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浅思录》的第67篇。文:书先生,2020年5月7日,新加坡)
引子
前两天,一位学员在学员群发了下面这张图片:
看场景,这是医院。看情境,是在问诊。这样一来,红圈里的问话的确有点奇怪,因为What’s wrong with you?现在一般用来表示责备和不满。意思和它类似的还有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还有百度掌门人那句冲口而出的
What’s wrong with you?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What’s your problem?
这几个问句,字面上虽然都是询问“你有什么问题”,但是却并不用来询问病情,至少在我看过的英美影视作品和我自己在英语国家看病的经验中,没有听到医生这样问过病人。
以前这些问句有没有这层意思,说实话,我不确定,手上也缺乏这样的资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去查一下。或许几十年前有过,但现在人们不这样用了,毕竟语言一直处于变化当中,所以字典里面有些单词后面才有old-fashioned(过时的)或者obsolete(废止的)的标注。
英语中怎样询问病情
我想,既然是现在的英语课本,那最好还是教学生现在通行的用法,不然,英语课就上成古文课了。那么,英语中,医生一般会怎样询问病人的情况呢?
常用的有这两种:
-
What’s the matter?哪里不舒服?注意,没有with you,而且要用升调。当你用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来责备他人或者表示不满时,应该用降调。在口语里,声调是有含义。
无论是what’s wrong, what’s the matter还是what’s the problem,不加with you,就是正常询问,加上with you,语气就大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倒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初步的猜测是加上人称代词后,问题来源有了精确的导向,这就导致语义从询问问题本身转为责备问题来源。
Disclaimer: 这是我瞎猜的哈,请勿当真。 -
更照顾病人情绪的医生会说:How may I help you?请问我可以怎样帮您?有些医生还会说,How may I help you today?今天有什么可以帮您的?搞得你是医院常客似的。
其实在英语国家,各种不同场合里提供服务的人,都倾向于采用这种问句来询问被服务者的需求。比如你走进商场,售货员会问你:How may I help you?或者What can I do for you?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和汉语比起来,英语中的这种询问显得更加笼统。在我们汉语中,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具体的问法。在商城里,售货员会问你:“请问你想买什么?”在医院里,医生会问你:“哪里不舒服?”
平时的打招呼也有类似的规律。比如英文里通常用Hello, How are you?来打招呼,这些是笼统的说法,而传统的中文会用“吃饭了吗?”“哪里去啊?”作为招呼用语,这两种说法显然更有具体。
这是不是普遍规律,还需要验证,不过的确是个有意思的现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挖一下。我这人对语言现象比较敏感,又喜欢去找规律,大多数时候往往无果而终,但过程给了我不少乐趣。愿你也有这样的乐趣来源。
好吧,回到我们的主题。相信不少朋友看到小学课本里面的这种错误,会觉得这还了得,怎么能这样误人子弟呢?我同意您的看法,我们做教育的,首先就要做到不要误人子弟。
我们必须尽力避免教科书里出现这样的错误,但是,根据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这个问题并不严重。毕竟,教科书出现这样的问题毕竟是小概率事件,而且我相信大多数英语老师能够看出问题,并且告知学生。
我们更需要警惕和避免的是另外两个严重得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和部分老师和家长对教材出现错误的反应有关。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而且表现出一种为了学生分数着想的“正义感”,但我可也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即使是为了考试分数,这种思路也是错误的。
两个大问题
每次碰到这种教材或者考试题目有问题的情况,我都会告诉老师或者家长,一定要告诉学生这是错的,不要让学生带着错误去学习英语。但是,不幸的是,虽然多数老师和家长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每次也难免碰到这样的论调:
考试要这样考,我们就得这样教,否则学生分数上不去,你负责啊?
针对这次小学英语教程出现的错误,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声音:
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而且表现出一种为了学生分数着想的“正义感”,但我可也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即使是为了考试分数,这种思路也是错误的。它的错误有两个来源:第一,思考问题的前提错了。第二,对待问题的态度错了。
错误的前提,错误的结论
上面那种论调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上,那就是“迎合这种错误的内容对考试分数有决定性作用”。这个前提打错特错。
首先,我们考虑考试分数的来源。我们假设一份英语试卷里,知道正确答案能够得分的占比X%,需要用错误答案才能得分的占比Y%,那么,我们想一想,一份试卷里,到底是X大还是Y大呢?
虽然我平时对英语试卷里的错误也颇有微词,甚至也写过一篇文章批评一道高考题的错误,但我必须客观公正的说,中国目前的严肃的英语考试里,永远是X占绝对优势,而Y只是小概率事件。
换句话说,学生分数的主要来源是掌握正确的英语知识,从而做对那些X%的题目。为了不丢掉那Y%的分,而采取了错误的英语学习思路,反而会降低X%部分题目的最对的概率。您说,这是不是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是,如果掌握的是正确的英语知识,即使是错误的题目也能做对,而且还能边嘲笑题目的错误,边选出考官想要看到的“正确答案”。毕竟,英语试卷中虽然偶有错误,但是非要把What’s the matter?和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放在一起,还非要学生选后者作为医生询问的正确答案,这样极端变态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
而且啊,现在考试的趋势是淡化语法,加大对阅读的考察。可以说,对英语考试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而阅读试题出错的几率远小于语法题和完形填空。同时,阅读题要能得高分,需要的就是真正的看懂句子。想一想,我们要用怎样的原则来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看懂句子呢?
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押大赌注于大概率事件上。反过来,把努力的方向放在极端的小概率事件上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赢家。
说完试卷,我们再来说教材。中国的教材当然有错误,上面的what’s wrong with you?就是一个例子。但还是那句话,错误的教材内容占比有多少呢?答案是极低。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啊。中国现在大部分教程,要么改编自国外经典教程,要么文章取材自原版的英文报刊,而且很多教材也是和朗文、牛津等老牌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里面对话、文章的质量大概率还是能够保证的。
而且,越是高年级的教材,文章质量越能保证,因为难度越高的文章,越可能直接来自英文原版。反而是小学教材,可能是出错概率最高的。这是因为小学英语一般以日常对话为主,而日常对话是变化最快且非母语环境最难接触的语言知识。
很多在国内学英语的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可以把英语学得很好,雅思可以上8分,口语好到可以流利地用英文讨论学术问题,但在日常口语的词汇和表达上却往往捉襟见肘。
但这不是大问题。如果你不出国,基本上没有多大机会用英语做日常交流,反而是商务和学术英语能力更加重要。如果你有机会出国,英文底子在那儿,呆个一两个月,日常口语就溜得很了。
所以,我顺便诚恳地建议大家,在国内学英语,不要以日常口语流利为目标。首先,没有使用环境,学起来事倍功半。第二,比起商务和学术英语来,你有更大概率学到错误的东西。(这个问题我以后还会谈到。)
中国英语学习者,无论是考试成绩好的还是差的,普遍觉得英语学起来很痛苦。可见,我们的英语教学还是有问题,只是问题不在教材选的对话和文章上面,而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对话和文章所用的知识体系和练习方式上。
我们一直在使用错误的体系教英语知识和错误的方式练习英语。就这个问题,我录了40多个视频,有兴趣的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
错误的态度,错误的选择
第二个问题说起来更简单,但更严重——错误的态度。当面临错误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是要求改正错误,而是因为害怕遭到系统的惩罚,而选择迁就错误。这无疑是错上加错。
如果说上一个错误可以归结为思维的懒惰,那这一个错误就是行为的懦弱。要知道,无论是思维懒惰还是行为懦弱,最终受害的都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
如果我们老师和家长,作为教育者,不加思索地就选择错误的教学原则,不加反抗地就屈服于错误的教材内容,我们怎么能指望教出有担当、有原则、有信心、有勇气的学生?
最后,请允许我呼吁一下:我们所有负责任的老师和家长,做任何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决策时,一定要思考上勤奋、行为上勇敢。须知,言传不如身教,让学生看到你为了他们在深入思考问题,让学生感觉到你为了他们会勇敢和错误抗争,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作者简介】
书先生和路夫人,80后大学教师一对。
书先生语言老司机,玩转英语、德语、Python计算机编程;
路夫人旅游达人,足迹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精彩人生!
温馨提示:不想错过更多语言学习干货,请把本公众号加上“星标”哦。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您的朋友一定会感激您的推荐。或者点一下这句话右下方的“在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