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庐山谣(文刃)
嗟尔匡庐秀,
天下冠群峰。
旭日透云海,
削出金芙蓉。
粉黛山抹湖为镜,
朝霞入水澄碧空。
峨峨峰岭晦明幻,
渺渺江湖一揽成。
俄顷云雾起,
天地隐真容。
迷离今古路,
踽踽访仙踪。
禹穴驻足何北望,
指点九江俱向东。
周匡避仕飞升处,
俗客高揖远慕名。
太白方疑来世外,
东坡早悟道初成。
岂有古来真名士,
大林泪洒桃花风。
风来荡天清,
引我下碧峰。
天梯倚绝壁,
步步叹心惊。
断崖仰千尺,
高鸟巢其中。
苍翠沾衣湿,
寒浸五月浓。
草木满山知冷暖,
映日杜鹃观欲燃。
五老肃然立,
相送更无言。
三叠殷勤转,
轰鸣落深潭。
人生欲识庐山面,
唯有快意居其间。
登临自古应长叹,
仙人乘风何时还。
萧萧异代空祈盼,
耿耿前途梦魂牵。
回望遥辨来时路,
山顶云横意阑干。
詩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大概是因為山和海能代表詩意的兩種特質:崇高和博大。尤其登山,總給人以遠離塵世甚至遺世獨立的感覺。似乎山愈高,愈接近靈氣。所以中國古人登山必賦詩,尋句多登山。詠誦山嶽的名篇佳句可謂多矣!
面對這一閱讀現實,有人認為古人的詩作門類齊全,且已登峰造極,今人只有閱讀、欣賞和膜拜的份兒。但有人對這一論調不以為然。當今詩人文刃就是其中一位。嚴羽在《滄浪詩話·詩法》中說:“詩之是非不必爭,試以已詩置之古人詩中,與識者觀之而不能辨,則真古人矣。”文刃不僅不憚將自己的詩放在古詩中比較,而且矢志超越。他曾對訪者說:“現代人寫詩,有太多的地方可以超過古人的地方,而他們沒有用,沒探究。要超越古人,一定要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站古人的肩膀上,不是你站在他的詩詞之上就可以的,不是的!你要知道古人肩膀是由什麼組成的,什麼支撐的,你必須要瞭解他們的所有的背景和經歷,然後再寫。我所寫的東西完全是我的個性出來的東西,是我的見解,和他們的見解完全不一樣。”我覺得,文刃不僅有其志,也有其才,讀過他的山嶽詩,就知道文刃此語不是狂言,也不是誑語。他用自己的創造實踐回答了這一問題。 文刃遍遊天下名山,一直詠山誦水,佳作不斷。到有「文化名山」之稱的的廬山,更是思如泉湧,佳作迭出,接連寫出長短幾首。其中,與李白名篇同題的《廬山謠》(李白詩題為《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屬於其中佼佼者。
“嗟爾匡廬秀,天下冠群峰。旭日透雲海,削出金芙蓉。”開頭便是一生驚歎,因為山的雄、奇、險、秀,不得不讚,不得不歎。此所謂“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是什麼景色觸動了這聲讚歎?下文兩句作答:“旭日透雲海,削出金芙蓉。”熟悉廬山的讀者都知道這裡寫的是廬山五老峰,李白用“青天削出金芙蓉”之句,但其主語是青天,雲霄之上,五峰挺立,這不是老態龍鐘五位老人,而是五朵金色的芙蓉,夠新夠奇。但文刃還不滿足,他將鏡頭拉近,點出動作者是旭日,噴薄的日出透過雲海滾滾而來,削出金芙蓉來。深究一下,這就是為什麼這芙蓉是金色的原因,因為遠日已經照在高高的山峰上了。因為天空是靜的,旭日的動的,這就更加生動,有動感;與一聲長歎相配,有聲有色。
因為詩題為謠,遣詞造句,可以更加靈活,重要的是可以隨著情感的起伏產生新的節奏。古人對此分類精準,有歌、行(有時歌行在一起)、謠、辭,也有引、曲、操、犯者,不一而足。與前面提到的李白的《廬山謠》一樣,下面轉為七言句子,為進一步的歌詠轉調。細讀之,你就會發現,這不僅僅是從五言到七言的轉換,而是將鏡頭推遠,視野進一步開闊。“粉黛山抹湖為鏡,朝霞入水澄碧空。峨峨峰嶺晦明幻,渺渺江湖一攬成。”這四句寫山水形色明暗,渾然一體,妙趣天成,儼然為眼底畫卷。這時太陽已升起,陽光照進湖光山色之間,色彩層次分明,遠近搭配絕妙。其中後兩句“粉黛山抹湖为镜,朝霞入水澄碧空。”有照應金芙蓉的含義。本來金芙蓉有美女的含義,她們對著澄明碧澈的湖水,描黛敷粉,“朝霞”點明是晨起時節的精心裝扮,所以這兩段不僅轉換,而且有密切的關聯,用美女晨起梳妝照應李白的“九江秀色可攬結”,而且借用了李白的詩眼。山是黛青色,湖水像明鏡,這是畫面感十足,而且是十分美麗。“峨峨峰嶺晦明幻,渺渺江湖一攬成。”看得出,這句也是化用了人們傳頌的古人句子,“峨峨匡廬山,渺渺江湖間”。可見作者對前人詩詞的熟稔,就像他說的,你要知道古人的肩膀在何處,是什麼構成的,你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正當詩人遠眺,沉浸於遠方的山水畫卷時,清風徐來,風雲變幻。“俄頃雲霧起,天地隱真容。迷離今古路,踽踽訪仙蹤。”廬山的雲霧時十分出名的,如果廬山沒有了雲霧,就像黃山沒有了松柏一樣,就會遜色不少。但這不是一般的雲霧,“天地隱真容”。我們一定要注意,風卷雲霧,撲朔迷離,固然是眼前景色的變幻,更重要的是時空的轉換,深一層的意思就在“今古”二字上。由美景的廣闊鋪陳通過眼前的雲霧,與青史雲霧的浩渺轉換,自然而強悍地過渡到廬山懷古之思之情的縱深幽遠。歷史的事實總在迷霧之中,只有有心人去不停地探求,才會撥雲霧而見青天。其中一部分智者做到了與古人對話,達到心靈交流的層次,而且心心相印。
以下八句,行雲流水,橫跨千年,曆數匡廬先賢事跡與遺跡。“禹穴駐足何北望,指點九江俱向東。”讓人想到了司馬遷《史記》第二十九卷《河渠書》中的句子,“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於會稽太湟……”句子,這是“廬山”二字見諸典籍的第一次,想必博學的作者也會注意到。這句的主體,既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也是當代詩人文刃,他們的腳印此時此地疊加在一起,作者把這記錄性的文字詩化了,增加了“北望”“向東”的方向,增加了縱深感。遙想公元前126年史學家的考察,詩人文刃在一千八百多年後的遊山,當然也有改天換地之雄心。但李白說“唯有飲者留其名”,除了指點江山的英雄大禹之外,讓作者心動的還有那些為保持高風亮節而隱居山林的賢者。 所以下句便說:“周匡避仕飛升處,俗客高揖遠慕名。”有傳說,早在商代初期,有一位名為匡裕(一說為匡俗)的先生在廬山一帶修道,後來周天子聞之,召其入仕為國效力,但匡先生避入深山,最終成仙。人去廬存,這也是廬山又名匡廬的一個原因。 追古懷今,不能不提到文刃最敬佩的兩位詩人,李白和蘇軾。“太白方疑来世外,东坡早悟道初成。”李白曾結廬廬山,可見他對廬山的喜愛。所以李白寫廬山有生活底子,無論望瀑布,還是訪古寺,都信手拈來,妙句天成。正如嚴羽所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滄浪詩話·詩辯》)文刃曾說:蘇東坡如果按李白的路子寫廬山,就不會取勝。東坡於是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另闢蹊徑,寓寫景與說理於一體,棋高一籌。所以文刃借李白“琴心三疊道初成”來說“東坡早悟道初成。”,也隱含了我們開頭所說的文刃志在超越的雄心。
“豈有古來真名士,大林淚灑桃花風。”此處不僅是與古人的溝通交流,還包含了與古人千年前來訪時的季節、時空、心情、思考的比較,從而對不論古人今人所共同面對的不可抗拒的“寺去人歸”的宿命的深深感歎。筆力雄勁如白樂天者,千年回望,也只是在極其微弱的,巧合的機會下通過文刃在此所見的桃花含淚體會到他當時心靈的顫動,而面對眼前此景,那註定逝去的千年之後,能感受到詩人此時心靈顫動的人註定是何其渺茫和難以確信,縱使如白樂天得文刃般如此幸運,對千年前的他又有何不同呢?故人遠去,只有廬山還在,大林寺還在,我們只能用“淚灑桃花”這一形式與古人溝通。這裡想到了文刃的另一首廬山詩:
桃花仍對暮春風
寺去人歸今古同
淚灑江州無限雨
晨昏長洗千年紅(《廬山大林寺原址》)
我們將兩首詩作對照聯繫閱讀,更能體會詩人的心境。大林寺是廬山名寺,為四世紀僧曇詵所創建,此曇詵為著名高僧慧遠之弟子,慧遠大師又是中國淨土宗的創建者,也是“阿彌陀佛”四句經的首創者。但大林寺一再建而毀,毀而建,最後覆沒於歷史的長河中。只有少不更事的小學生還在讀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鋪究前史,吊古傷今”(南朝梁簡文帝《悔賦》),歷史的滄桑,總是讓我們哀痛,那些飛自天外的雨,誰能確認它們不是古人的“花濺淚”呢?也只有學童的朗朗讀書聲,給人以一些慰藉。但誰又能保證他們懂事之後不會有“寺去人歸”的感傷呢。
但人是不能一直沉浸於這種情緒中。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下山的情景了。“風來蕩天清,引我下碧峰。天梯倚絕壁,步步歎心驚。斷崖仰千尺,高鳥巢其中。蒼翠沾衣濕,寒浸五月濃。草木滿山知冷暖,映日杜鵑觀欲燃。”這些五言句子的節奏,正如詩人下山的腳步,一步一景,一個轉彎一次感悟。從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節奏的把握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梁宗岱先生說:藝術上的最高力度在於“抑揚高低皆得其宜”(《詩與真》),此處的詩句與節奏已經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由於時間的變化,光線的轉換,五老峰此時還原了他們本來的面目,來送別下山的詩人。“五老肅然立,相送更無言。三疊殷勤轉,轟鳴落深潭。”既是寫實,又是對風來蕩天清的轉折的再回顧,五老峰對前面所見的今古相接的驚歎和難以言表之後只有肅立目送了。詩人仿佛從水流下潭的聲響裡聽到了殷切的叮嚀。說了些是什麼呢?這就是這首詩的最後一節。
“人生欲識廬山面,唯有快意居其間。登臨自古應長歎,仙人乘風何時還。蕭蕭異代空祈盼,耿耿前途夢魂牽。”這些既像詩人的自己的體悟,又像是五老千百年人生經驗的交代。我們在詞語的疊相和古今的交融中,感歎構思之妙。但到尾聲,又一個驚喜出現了,“回望遙辨來時路,山頂雲橫意闌幹。”這裡的來時路,既是詩人下山的路徑,也是人類千百年的探索之路,故此“遙”,我們也只能像看到山頂之雲的亙古橫臥,不能得到明晰的答案,但啟示卻無時不在。
正如文刃的另一首廬山詩所言,“朝攀撥霧仰峰險,暮飲和露滴月寒。修道方知非本願,浪跡人世勝飛仙。”(文刃《登廬山》)文刃一直會走下去,走在參訪名山大川的道路上。但我們相信,他絕不會重複,而是一步步登上詩歌藝術的峰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