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鸡娃早已有之,也不是现在独有的现象。
笔者是90年的,依稀记得小时候补习班也很多,兴趣班也是数不胜数。
但那时候的鸡娃和现在的鸡娃仍是不同的。
区别在于,以前的鸡娃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有机会越迁阶层;而现在的鸡娃只是为了让孩子不被淘汰而已,至于越迁阶层,靠补习班兴趣班似乎已无甚可能。
变得更好,和不被淘汰,想想都知道哪个更残酷,、更焦虑。
而这种对“不被淘汰”的担忧也并非来自于对孩子未来进入社会后的担忧。事实上,淘汰机制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启动了。
笔者有一个朋友,在孩子没上小学时就给孩子报了无数兴趣班。他对此的解释是,他也没办法,可是一旦入校以后,老师就会问,你们有什么特长?其他孩子都有,而你孩子没有,马上就自卑了。
这确实是个问题。而且必须承认的是,孩子的世界远比成年人的世界更残酷。因为孩子不会掩饰,也不知道尺寸在哪。所以孩子之间的排挤和嫌弃是直接的、赤裸的。而为了被群体接受,就必须与群体保持一致。保持一致,就要付出代价。
很遗憾,参加兴趣班就是一个和群体保持一致的办法,否则这个孩子在入学时就极容易被边缘化。
再者说,成年人的世界往往会标榜孤独,贬低社交。但在孩子的世界,以及在大人看待孩子的眼光里,一个孩子没有朋友,孤独地学习,是有问题的,是需要被调教的。因而这更加深了孩子要努力取悦群体,进而加入群体的需求,也加深了被边缘化的恐惧。
这发过来让兴趣班变得更“重要”了,因为兴趣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孩子获得群体认同的钥匙。
希望孩子们一切顺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