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上面的这首五言诗,是在网上所搜到的一首唐诗,想必您一定耳熟能详。该诗名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破山寺后面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刻画出一个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景观时的喜悦,以及对人生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文字简洁明净,感染力强,不愧为唐代山水诗中一首独具一格的名篇。
记得初识这首诗,还是在我小的时候,缘于当时的一部反敌特题材的故事影片。如果没记错的话,片名应该叫作《黑三角》。
影片当中,两个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便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自打看了这部电影,这两句,乃至整首诗,便时时被我所吟诵,从此念念不忘。
有关该诗的背景、意境等方面内容,古往今来,已经有诸多方家权威作解,毋庸赘言。今天所要聊的,是对其格律方面的一点个人看法,纯属斗胆瞎猜、胡思乱想。哪儿说哪儿了吧!
依照格律诗的格式要求,被后世民间所传诵的这首诗,在文字上似乎有几处出入;我怀疑,是否有误传之嫌,是否体现出了原作者的本意?
其一,“清晨入古寺”中的“入”。在古今诗词界普遍认同并遵守的“平水韵”当中,“入”是仄声。而此句诗中的第三个字,应该是平声。尽管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宽容说法,可作为一个诗词大家,应该不会轻易就出律,何况有其他的字可以代替,比如“如”,也有“到,去”的意思。
其二,“山光悦鸟性”中的“悦”。跟上面所说的“入”一样,“悦”为仄声,此处可以用“愉”来代替。
其三,“万籁此都寂”中的“都”。古汉语中,似乎很少用“都”来表达“所有,全”的意思,而是常常用“俱”字。
需要说明的是,“俱”在平水韵当中,是平声。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有“野径云俱黑”,便是“仄仄平平仄”。
最后再说一句,以上所述,纯属闲来无事斗胆瞎猜,且供读者茶余饭后解解闷,阅后一笑而过也,切不可当真。
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