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叫:“地球没了你,照样转。”
大伙估计都听过这句话,而且也许还用这句话调侃过别人。
坦白说,阿火真的非常喜欢这句话,因为阿火发现在这句话那酸溜溜的不屑之情背后,隐藏着一个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存在的问题:
不自知。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在企业干了几年,有那么点业绩和资历后就开始膨胀了,觉得自己是团队骨干,团队离不开自己。
一般这种人的后果呢?即便不辞退,恐怕也不会再有太大的发展了。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被我们的主观意识牵着鼻子走,无法清楚的认识自己。
比如我们带父母出去吃了顿大餐,就会认为自己特别的孝顺;我们工作中解决了一个问题,就觉得自己能力很强,是公司的骨干;我们读了几年书,就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了。
于是我们浑身上下充满傲气,认为自己如同圣人般光芒万丈。
但是,问题来了,你认为的你,是真的你吗?
我们先来看个故事。
西汉成帝时期,成帝派大儒刘向率儿子刘歆和一大批学者整理藏书。
刘向多次跟儿子提到,不要读过几年圣贤书就觉得自己非常有才能,无所不知了,要时刻注意不要染上傲气。
但是儿子刘歆却完全不以为然,总觉得父亲乃是惺惺作态。为此两人不少发生争论。
有一次,在整理一些战国时期的古籍时,刘向跟儿子说:“儿子,这些古书虽然很经典,但是未必全能揭示天理,要结合时势进行变通。”
刘歆不以为然的说到:“老爹你太死板了,古人这么多年什么没见过,什么没经历过,古书之所以流传至今,自是因为它们就是真理啊。”
后来,王莽篡汉,掌握了朝廷大权。刘歆欣然投入王莽怀抱,有人好心对刘歆:小刘啊,给王老板打工可不容易,你可千万不可大意啊。
但是刘歆完全不以为然,自信道:“我从不甘于人下,我爹之所以混不上去,还不是天天不自信。这下苍天保佑我,得到王老板赏识,以我腹中韬略,定会让天下局面焕然一新。”
于是刘歆不顾别人反对,跟王莽建议推行古法。
期间他朋友劝他:“你读书多,做学问可以,但是治国却从未有过经验,纸上谈兵怕是会害了自己啊。”
刘歆听罢勃然大怒:“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人,把自己看的一无是处,所以什么都做不成,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结果王莽依照刘歆的建议,全面推行了古法,遭到惨败,激起各地民变。
刘歆得知改革失败后,害怕王莽杀了自己,于是又自作聪明要发动宫廷政变,结果消息走漏,刘歆绝望之下,无奈自杀。
试问,刘歆的死,应当怪罪于谁呢?
想必怪也只能怪他自己不自知吧。
其实,我们最陌生的人,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因为人这种主观动物很难去客观的看待自己。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别人诟病我们的时候,我们总喜欢去找理由圆场。
比如,别人说你太老实了,大部分人可能都会反驳道我这叫实在;再比如别人说你情商太低,大部分人可能会反驳说我这叫性情直率。
总之,我们很难接受与我们主观不符的评价,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清楚认识自己的最大障碍。
那我们该如何清楚的认识自己呢?
其实很简单,反着去了解。
真实的你,不是你认为的你,而是别人眼中的你。多留意别人对你的态度、倾听别人对你的评价,通过别人对你的反应反着去推导自己真实情况。
老实说,我们也许真的应该好好感谢那些背地里议论我们的“小人”,因为他们口中的你,也许最为接近真实的你,是他们给了你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
鬼谷子:“己欲平静以听其辞,查其事,论万物,别雌雄。”意思就是我们要完全平静心态,不掺杂任何情绪的去倾听别人的话,考察事情,辨别真伪。这样才可以获取最为真实的信息。
而了解自己不也一样嘛,别人对我们最为客观的评价,我们为什么要带有情绪的去拒绝呢?那很可能是最为真实的信息啊。
总之,真正孝顺的人往往都觉得自己不孝,真正有学识的人都觉得自己才学有限。正因如此,他们才会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进步,变得越来越完美。
人切不可自以为是的处处显露精明,鲁莽行事,相反应该时刻自省自查,找出自身的缺点,并不断加以改正。
有些人表面上默默无闻却干出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有些人表面轰轰烈烈却干的默默无闻。
因为虽然同样是人,有些人能够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有多少斤两,进而对自己的弱点加以弥补,对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而有些人却不能,久而久之,差距就拉开了。
所以请记住,有一种智慧,叫做自知之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