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4月3日,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在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摩托罗拉实验室里诞生,研究团队的领导者是马丁·库帕。这部手机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987年,广东省为了与港澳实现移动通信接轨,率先建设了900MHz模拟移动电话。摩托罗拉也是第一个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推销其移动电话(当时国内俗称大哥大)。中国第一个拥有手机的用户叫徐峰,他在1987年11月21日以26000元(手机两万元,入网费六千元,当年而言是一笔大钱)购得了一个大哥大。
那时候的移动电话,厚实笨重,状如砖头,重量都在一斤以上。它除了打电话没别的功能,而且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常常需要靠“喊”。它的一块大电池充电后,只能维持30分钟左右的通话时间。虽然如此,“大哥大”还是非常紧俏,有钱难求。
我真正见到大哥大的时候,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是在市政府第一招待所吃饭,偶遇了一个用大哥大的人,当时的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现在想起来还是忍俊不禁。
我和同事受单位委派去市财政局举办的专题培训班学习,听课、住宿和吃饭的地方正好都在市政府第一招待所。我和同事一早坐了公共汽车赶去报到,在登记领钥匙的同时拿到了一个塑料的简易文件袋,在里面有详细的关于培训内容和后勤安排的介绍,听课、吃饭、住宿、厕所等等平面图一目了然,让人感觉非常贴心。就像大厅墙上张贴的一句话“虽简约而不简单,求朴素而有温度”使人瞬间倍感温馨,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我们那时候下课吃饭还有电铃提醒的,竟然和在党校学习一样。一到点,会议室外面走廊上的电铃就会准时响起,来自各地的小伙伴们就鱼贯而出,直扑餐厅,场面不亚于学校放学。就像老师曾经经常挂在嘴边说的那样:“你们啊,上课打瞌睡,吃饭打冲锋”哈哈哈哈……
人走在楼梯上还没有到餐厅,大饭店才特有的厨房飘出的香味扑鼻而来,我不由得喉头动了一下,感觉肚子更加饿了。虽然吃了早饭的,但由于早起赶车,人又年轻,一点食早就消化殆尽啦。我和同事的脚步随着香味的越发浓烈而步幅和频率越发大而快,很快把大部分同学甩到了身后。可到餐厅一看,我俩傻眼了,眼前乌泱泱满屋子的人,都在排队等候餐厅服务人员打饭菜。不过有一点比较好,现在可能好多公共服务场合都没有那么好的秩序,人虽多,却不乱,更没有加塞插队的人。我虽然感觉饿的前心贴后背了(用同事的话来说,他10点钟就听到自己的肚子咕噜噜发出抗议了),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排队,慢慢往前挪动脚步。
我俩边往前挪动脚步边相互打趣说笑着呢,突然整个餐厅突然安静了不少,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一个人的声音吸引了过去,原来大家基本都是看着队伍前面人的后脑勺,关注离餐柜的距离,现在好似一声令下,众人几乎都齐刷刷夸张的近乎转身向餐厅一隅看去:一个中年男子,梳着个大背头,油光锃亮(用我同事后来打趣的话说,头发光滑油亮的跌死苍蝇淹死狼),个子大概1米7左右,穿着个花格子西装,打着个花领带,脚上穿了一双比较夸张的鳄鱼皮花纹的皮鞋,正举着一个黑色的半块砖大小的东西放在耳边:“喂、喂、喂!你大声点,再说一遍!我听不清你说什么啊!喂……”其说话的声音之大,时髦的穿着打扮,让在场的其他人表情各异,但看得出大部分人当时应该都是疑惑、好奇和羡慕的眼光。其中也有不乏识货的人,对窃窃私语小声嘀咕的人说:“这是移动电话,也叫大哥大,虽然方便,但通话质量和固定电话没法比,还死贵死贵的,电话费我们也承受不了!”他这么一说,原本安静的人群又开始躁动了起来,议论啥的都有。急的那时髦先生跑出去“喊”话去了。我和同伴为此事茶余饭后津津乐道讨论到了培训结束,虽然直到大哥大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我俩也没用上板砖一样的“大哥大”。
在大哥大兴起的同时,移动寻呼机(也叫bp机或拷机,只能通过寻呼台把电话号码或短信发给要联系的人,有数字和汉显两种,汉显的比数字的贵,我曾经用过摩托罗拉数字的)和小灵通(类似于无绳电话)也应运而生,不过没有几年也和第一代板砖状大哥大一样逐渐退出了市场。当年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是非常拉风的、回头率超高的一件事,而你坐豪车却可能没有人有多关注或仰慕,因为大多数人认为是公家的车子。下一篇文章就bp机和小灵通我就不再展开赘述啦。
因为你在,故而精彩。通过电话看变化,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注:文中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