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总是太过于执着于自己已经发现的不好和不足,却忽视自己存在的更多的不好和不足。古语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生活的进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是我学习的对象,每一件事也都蕴含着需要我反思借鉴的亮点,可是这些事情都是需要我真心实意地发现。
我的母亲向来绝不认输,且总是习惯于直来直去表达自己对于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不满,于是就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当时占上风,于是立分高下,以胜利者自居;一种则是明知不敌,嘴上不依不饶,别人碍于脸面一般不予置评。这样“仇怨不隔夜”的做法确实内心舒爽,然而,败尽路人缘,更无法在更广阔的时间线上团结多数人,因此生生活成了别人口中的笑话。
所谓见不贤而内自省,不就是在自己意识到哪里不对,进而思考问题的来源,尽可能进行改变吗。我意识到了母亲这样处理问题是有问题的。首先,许多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是需要记住它,积攒力量,最后解决,而不是当时解决。其次,接触的态度要诚恳,解决问题的态度也要克制,情绪化的行为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利于问题解决的。最后,吃一堑长一智,反复踩进一个坑里一定是自己的问题。想明白这几点,就知道改怎么改正自己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才是完整地成长闭环。可是,我这些年除了明白“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道理还明白一个叫“矫枉过正”的成语。文学从来就是脱胎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何况论语和成语这种五千年传承精华。
过度反省消耗太多有限的精力,一旦发现一点不足就恨不得顺藤摸瓜,渴望找到枝枝蔓蔓,一日没找到,一日绝对不放弃,于是就错失更多的改正机会。或者就是原地踏步。
深夜无语,辗转难眠,不如睡去,明日又是崭新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