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理解同样被影响的父母,创造更好的新生家庭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理解同样被影响的父母,创造更好的新生家庭

作者: 阿卷AJuan | 来源:发表于2019-10-17 21:46 被阅读0次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人生七年》是BBC在1964-2019年拍摄的系列纪录片,共有九部,分别记录了14个孩子不同年龄时的生活和境遇,他们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阶层。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起初是为了反映英国的阶级问题,但到纪录片的最后,却发现问题远不止于此:原生家庭的影响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出生在伦敦东区(贫民区)的托尼,从小想成为一名骑师。而他的父亲则经常混迹酒吧,以玩牌骗人为生,平均一两周就要到监狱报到。托尼跟着他的父亲也学会了赌博,去赛狗场赛狗。他喜欢打架、惹事,很早就退学了。28岁时他成为出租车司机,后来创业失败,63岁继续做回出租车司机,并且为了让37岁的女儿重新振作起来,他们选择帮女儿抚养孙女。

    来自孤儿院的西蒙是黑人族裔的私生子,他在28岁的时候已经有5个孩子了。35岁的时候,西蒙和第一任妻子离婚,孩子归她。42岁的时候西蒙又娶了第二任妻子,49岁时他们决定接受养父母培训。

    《都挺好》

    原生家庭的话题近年来总是被不断提起。豆瓣早先的“父母皆祸害”小组,电视剧《欢乐颂》、《都挺好》里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压榨等等,都让人们不断热议这个话题。

    《圆桌派》第四季里也曾讨论过原生家庭,主持人窦文涛说原生家庭也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借口。

    但讨论原生家庭不应止步于归罪,让父母承担全部过错,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放下心结、获得成长。

    热销英国近20年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就是一本帮助走出原生家庭影响、开启家庭新生活的书籍,书中通过大量案例揭示了父母抚育方式的重要性,以及这些抚育方式又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孩子及其人生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本书的作者是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的奥利弗·詹姆斯,他是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

    其实,在这个回溯童年经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分析了解自身在原生家庭中所缺失的部分,自己是如何受到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找到问题所在,不再局限于责备父母和重蹈覆辙,而是要带着勇气和改变,去组建自己的新生家庭,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一、0-6岁的原生家庭抚育非常重要

    记得高中时候,青春期的小孩子都比较要面子,对于“缺爱”这个词是排斥的。我们怎么可能缺爱呢?明明都父母双全、爹亲娘爱的。但事实却是:很多人都是缺少关心和陪伴的。

    《狗十三》

    中国电影《狗十三》里就呈现了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父母离异后,女儿李玩由爷爷奶奶照顾,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但是父亲忙于工作,很少和孩子沟通,会以“为你好”的理由替李玩做决定,然后拿钱安慰她,当李玩执意寻找走失的小狗时,沟通不成就粗暴干涉。

    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能记事、有记忆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而在孩子0-6岁、没有记忆或记忆模糊的时候,父母其实也在通过抚育方式的不同影响着孩子,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影响。

    1.0-6个月形成的自体感:

    此时的婴儿会通过与母亲的共情反应来获得自体感,也就是感知自我的存在。

    如果母亲不理解、错误判断婴儿的行为举动,婴儿就会试图向外寻求自体定义,以至于形成“虚假自体”,从而造成自体感弱,影响对自我界线的认知,无法正确感受自我的价值和能力,成年后严重者会存在人格障碍。

    比如母亲按照自己的时间表给婴儿喂奶,或是不顾婴儿的需求抓住婴儿,要婴儿看她、和她说话等,这些都会影响婴儿体验自身需求的能力。

    2.0-3岁培养的依恋模式:

    父母的抚育方式在此时会影响孩子的依恋模式,依恋模式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际关系。

    依恋模式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孩子对依恋对象存在依恋行为,婴儿会在意依恋对象的在场与否、接受与否、关注与否等问题。

    如果都是肯定的答案,孩子会感觉到被爱、安全,会去自信地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交际;如果答案为否,则反之,孩子会产生不安和焦虑,并去寻找,直到恢复与依恋对象足够的亲近性。

    只有当父母给予了足够的关爱,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才会养成安全型的依恋模式,日后能够和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的人,并且舒适自在。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山田宗树长篇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她的童年缺少父爱,期望得到父亲的关注,所以长大后的她都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抓住身边的男人,维持两人关系,哪怕被欺骗鄙视、殴打辱骂,她也希望获得呵护和陪伴。

    3.3-6岁养成的良心: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父母的引导依然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会开始内化父母的规则,形成他们约束本能冲动的良心。良心会帮助进行自我控制,包括对性的态度、对权威的态度以及自身尽责性等方面。良心可以分为善良的、惩罚和脆弱的。

    ·善良的良心。父母既关爱孩子,关注孩子的需求,培养孩子的个性和自信,同时又对孩子有要求,让他们参与家庭活动,关注孩子的行为,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及时纠正破坏性的行为。这种权威型教养方式可以使孩子形成善良的良心,孩子能够做到自我激励、自我规范、顾及他人、顾及自我满足。

    ·惩罚性的良心。专制型父母、严父权威等教养方式,会使得孩子的个性被压制,让本能没有表达的空间,害怕权威,爱挑剔,过于注重清洁和整齐、严格守法,缺乏自信,容易贬低自己的成就。

    卡夫卡为了思考结婚与否,会列出结婚理由的清单,犹豫不定,没有自信,就源自于父亲的否定导致的自我怀疑。他的父亲认为家长拥有对孩子的绝对权威,并且时刻鄙视孩子的脆弱无能。卡夫卡写过一封《致父亲》,信中就描述了他在童年时所受到的伤害。

    ·脆弱的良心。父母强制管教孩子,孩子成了出气筒,或是不稳定的家庭关系、缺乏成人监督,被忽视,这些情况下会使得孩子缺乏对父母的认同,或者认同了关爱自己但具有脆弱良心的父母,以后本能冲动就会站上风,不受约束,容易冲动且具有攻击性。

    一方面,我们可以参考这些父母抚育方式的归类,但父母不是孩子犯错的唯一背锅侠,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问题。

    另一方面,需要反思的是,在孩子人生最早的6年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抚育是非常关键的,0-3岁时要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以及健康的依恋模式,3-6岁要培养兼顾自己和他人的良心。

    但在中国,长辈带娃对于很多工薪阶层来说是必需的事情。所以上班的父母如何在两人都工作的情况下满足孩子的依恋需求,是很必要的一点。

    父母要保持对孩子的需求足够敏感,通过共处互动,建立情感纽带,并且母亲的照顾更为重要。

    二、我们受限在家庭剧本的角色之中

    小孩子会对父母的认同和爱非常重视,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会尽可能地去想办法,通过言语和行为去迎合父母,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当什么行为可行就会反复去做,然后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角色扮演。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性别、家庭排行、相貌、与父母的关系、父母投射的个人想法等其实都在影响着孩子,塑造着孩子在家庭剧本中的角色设定。

    ·性别。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想强调的是父母出于性别不同对孩子会采取不同的养育方式,男孩会倾向教导他成为男子汉,女孩则希望她温柔恬静。这种父母想法的投射会影响孩子自身性格的培养。我们都知道,并非男孩一定要有泪不轻弹,女孩也并非一定要小鸟依人,每个人的性格都可以是多样性的。

    但其实,性别的影响不仅于此,甚至能够决定生杀大权。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不仅扼杀了很多女婴,导致男女比例失衡现象,也影响了很多女孩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关爱。

    在一个综艺节目中,一位五年级的小女生鼓起勇气质问妈妈:只有一个鸡腿的时候,为什么不把鸡腿给她吃?妈妈答道:弟弟比姐姐年龄小,要长身体,所以要让着弟弟。小女生则反驳道自己只比弟弟大3岁,也在长身体,为什么就不能把鸡腿给自己吃?

    综艺节目

    鸡腿之争也许只是最小的事情了。11个姐姐凑钱为弟弟娶亲买房这样的新闻我们也能看到。曾经还有一篇关于流动儿童的调查,标题就是:“10年了,被留守的依然是女孩。”《唐山大地震》里救援队问徐帆所扮演的母亲:“困在水泥板底下的一双儿女,救一个,就有可能牺牲掉另一个,你选择救哪个?”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

    作家黄佟佟曾说,中国女孩的成长史,太多利用,太少关爱。

    这样的结果就是:2018年,一名初中女生杀死11岁弟弟,起因是弟弟说要告诉父母姐姐偷玩手机。后来女孩在法庭上说到:父母只给弟弟买手机,只对弟弟好,弟弟要什么有什么,而她和妹妹,只是陪衬,这种不公正的待遇,早让她怀恨在心了。

    ·家庭排行。8090后可能是中国唯一的独生子女一代,但着重说一说家庭排行这一点,是为了理解上一代。

    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也写到:“由于出生次序的不同,我们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获得父母的关注,为此我们需要使自己有不同于兄弟姐妹的技能和性格特质来显示自己,吸引父母的关注。”

    在家庭中,老大作为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是有优势的,是得到过父母全心全意照顾的,所以老大可能会更自信,也因为被教育长兄如父、长姐如母,要担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所以会更有责任心。

    图片来自pixabay

    而之后出生的孩子,随着父母感情的变化、关系的发展、育儿经验的丰富,父母对孩子的抚育方式和期待值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加上老大的存在,以至于后出生的孩子通常不会太自信,但会更利他、更具有同理心。每个人都会尽力在家中寻找一个独一无二的定位,来表现自己,以获得父母的关注。

    还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处于原生家庭中的孩子。比如外貌,长得漂亮的孩子势必会得到更多的喜欢,这是不用掩盖的事实。和父母的关系也是同样,和父母亲密的孩子自然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指导,也会更加自信等等。

    人在出生之后的可塑性是很强的,非常容易受到父母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所以哪怕是细小的举动,其实也都在塑造改变着孩子,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婚姻关系、职业选择、发展方向等等。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看到家庭之中,老大是父母倾注希望最大的人,会被要求继承家业,而最小的孩子则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三、和父母和解,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看奥利弗·詹姆斯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时,我想起了父母的童年经历。

    我妈曾说到,她在小时候可能是因为玩粮食,被我外公扔到了河塘里,差点淹死。而我奶奶也不记得我爸的生日是哪一天,身份证上的日期只是大约日期。

    也许在一个原生家庭里,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父母也受到了他们原生家庭的伤害,而他们因为缺少认知,在自己的新生家庭里也继续犯错,会以错误的方式来养育孩子而不自知。

    《人生七年》里的西蒙在自己离婚后不要孩子,这就是一种强迫性重复,因为他的父亲抛弃了他,他也重复了父母的行为,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好在原生家庭的下一代,还有机会去理解和自救,并拥有创造新生家庭的机会。所以,与其沉浸在伤害中舔舐伤口,不如抓住机会,改变人生。已经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人可以通过回顾童年经历来摆脱责备父母和重蹈覆辙,继续前行。

    ·情绪审视。可以选择通过向家人朋友、心理咨询师谈论自己、或是通过写作绘画来表达自己,从而重新认识自我。

    ·评估过去对现在的影响。我们需要发现过去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被迫接受了一些并不恰当的对待,并影响了自身后来的选择和行动,我们需要意识并发现它们的存在。

    ·内省和改变。我们需要能够准确地描绘自己,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以及他人对我们赋予的期待和形象,评估自己的动机,意识到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从而实现内省和改变。

    ·重写自己的剧本。成年后,家人习惯投射到个人身上的特征,就是他们期望你扮演的角色。改变这个期望,故意反其道为之,我们就可以慢慢重新创作家庭剧本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图片来自pixabay

    原生家庭的影响固然存在,但我们不能够将所有罪责都推卸给父母,通过奥利弗·詹姆斯的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们应当理解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当父母的,毕竟我们也没有当父母的考试。有的父母没有经验,迫于生计,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不够,我们需要理解他们,并接纳自己的原生家庭。

    而另一方面,原生家庭里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走向成熟,也弥补缺憾,更好地抚育下一代,尊重并重视孩子的需求,给予他们应有的关心和爱护,创造更好的新生家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理解同样被影响的父母,创造更好的新生家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mm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