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怎么才能变得优秀,很多人都说这非得努力,除此无它法。这个世界上所有优秀的人,没有一个是不努力的。这个社会中出类拔萃的大人物,比如王健林,马云等,据说他们只睡四五个小时,一有间隙不是看书就是思考;我们身边比较优秀的不是那么大众的人物,也都是努力的代表。那是不是努力了就会优秀呢?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身边,很多人不可谓不努力,但还是庸庸碌碌。我自己就是这庸碌中的一员,感觉每天忙得像打游击战似的,忙到没空运动,没空陪身边的人,感觉自己比国家主席还忙。
自认为自己很勤奋,很努力。但还是一直在努力中庸碌。为什么努力了还是没有好的结果?因为我们在努力之前的选择就已经有问题了。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有两个原则“满意原则”和“最优原则”可遵循。很多人选择所遵循的原则,通常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在选择的时候,多数人都会从自己最熟悉的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为什么会遵循“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呢?这与一个人内心采纳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内心的标准比较低,那么很快就会找到一个满足标准的选项,而这个选项很可能在所有选项中并不优秀;如果内心标准比较高,那么就会对所有选项进行对比,最好选中的选项就会更好。
就像你出去吃饭。有ABCD四家餐厅可供选择。如果内心的标准是“找一家能填饱肚子的就行”,你可能会随便选一家得了;如果内心的标准是“选择一家干净卫生口味好的”,应该就不会轻易的做决定,会把ABCD四家餐厅都对比一下,再看看网络点评,综合衡量,最好找出一家最优的。
所以,如果要想吃到好吃的东西,你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吃东西的心“。如果要想不平庸,首先要有一颗不甘于平庸的心。平庸的人,通常内心都有一个平庸的标准。很多人虽然不想平庸,但内心的标准却是“随便”。饭桌上,别人问你想吃什么的时候,你说“随便”;工作上,通常是“过得去就行”。平庸还是有迹可循的,当我们在忙碌中变得平庸的时候,要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内心的标准太低了?我们做事的时候,内心的标准是“精益求精”?还是“这样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