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有时候只不过想和对方好好聊聊天,但不出一两句话的时间,又变成了火爆的对立场面,他可能先是指责你的关心不纯粹,接着翻出过往的争执纪录簿,一股脑的把所有最难听的话往你身上砸,好像世界上所有的错都是你的错、他的痛苦都是你造成的,最后留下满身黑人问号的你扬长而去。
好好说话有这么难吗?
这可能是我们在碰到刺猬型的人,最想冲口而出的一句话,因为不管我们做得好还是不好,只要稍微触动他们的警报器,就会被指责的体无完肤,若你又刚好有把柄在他手上,换得更刻薄的人身攻击完全属于意料之内。
根据家族治疗(Family therapy)大师萨提尔(Virginia Satir)的理论,刺猬型人格的沟通风格属于五种冲突应对模式中的“指责型(blamer)”,或许并非真的想要说出尖锐的话语,但只要话一出口,就变成利刃朝周围的人飞去,时常导致关系变得剑拔怒张。
不知该如何是好:未曾被好好承接的情绪
刺猬型的人大多有着被“假性关注”的童年,可能因为家里的长辈时常忙于工作,而无多余的时间用心灵去照料。他们难过大哭的时候,大人选择买高档的玩具转移注意力,而不是暂停手边的事务,拨出空档去倾听;他们怒不可遏的时候,大人选择顺从吵闹的孩子息事宁人,也不愿花时间陪同探索情绪与了解状态的根本原因。
他们在生活上或许无忧无虞,但心里却是充斥孤单和寂寞的,成长的经验仅让刺猬型的人学到“我只有在展现极大情绪时,才有人愿意关注我。”
低落的价值感:我知道自己很不好,但不用你来告诉我,谢谢
刺猬型的人透过壮大的形象,来塑造自我价值,却又很容易过度的将内在自我厌恶的状态,投射于他人的话语之中,像是:“你说我好看?其实是要讽刺我是无脑正妹吧?”、“你说是运动健将?其实是嘲笑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吧?”。
习惯这样的投射性认同,很容易让心中布满地雷。当假象所建立出来的高大形象被试探,就会连环引爆,而成为一个无法好好地接受称赞,也无法鼓起勇气面对过往伤痕的人。
强烈的自我保护:我不能受伤,所以先下手为
刺猬型的人心里深处总有个潜藏的声音不断说着:“我不够专业、我一定会搞砸,可是如果被发现就完了。”于是当嗅到了真实状态曝光的气息,就会选择先把刺放出去,担忧给别人机会来挑剔自己。
如此强烈的自我保护意图,让他们仅能专注防备种种可能的伤害,却没有办法去多想,他人被刺伤后的状态,导致周围的人(尤其是亲密他人)深受其害,暂停了关心的举动,刺猬型人格反而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孤立且封闭。
刺猬型人格是最令人头痛的角色,却也是最伤痕累累的角色。
或许接纳不好的自己永远是最难的部分,但也是我们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