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十五号转夜班,要熬一个夜,上两个八小时,特累。翌日早晨下班,一个白天都在睡觉。比如今天,从上午八点多,沉沉睡到下午五点,中途不曾醒起。持续良好的睡眠,本是一件开心的事。可这毕竟是非正常作息。像这样的生活状态,自来这里上班以来,已有十四个月了。

十四个月平常过去。近期,我感到那种对打工生活的厌倦感,久违般的又来与我会面了。
自这年春节以来,几乎没读书,无心读。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我的生活以及心里的变化。我为此不安,对写作的懈怠。毕竟坚持了四余年。然而并没有什么成绩。尝试投稿,也无回音。让自己损失信心。
本是读书的时间,也去看视频。以前轻笑别人刷视频纯是浪费时间。现在的自己又怎样呢?似乎唯有看视频才能得到放松。而捧书是一件很累的事。
人说保安轻松,也不得不承认,可同时,我又感到很累。每天十二小时,受管束,不自由。服务对象的大事小情,各种状况。各种规范,各种要求。琐碎枯燥,无所不包。来自领导和业主两个层面的管制。这种累,我想主要也是因为对这份工作的不喜欢。钱挣得不多,规矩倒不少,怎么喜欢啊?
傍晚看到这样一个视频。夫妻俩自驾西藏游。由厢货改装成的“简易房车”。途中在一处河滩停留了一个星期了,还不想离开。男主说,真想把家安在这里!那一刻,可以说感同身受。
自己做饭,各种食材器物。一架无人机拍风景。还带着一条小狗。那小狗十分听话,这是自然的,俨然是这个家庭成员中的一位。
车停的河滩,一边是国道,车很少。一边是河,河水清澈。不远处是连绵的雪山。
除了夫妻二人和小狗,四野荒凉。这是标配。也不啻为最佳搭配。
我并不喜欢那种浪迹天涯的个人。一个人的路途,孤独漫长寂寞,还有一种不安全因素。
在藏地,天地广大而荒凉。汽车连续奔驰几个小时不见一个人影,当然也不见一户人家。假若途中出现意外,怎么死的都无人知道。有人陪伴,生死相依,别无所求。
没有城市的繁华热闹,缘何让他们不想走呢?我想,是因为那份宁静和自由。放下世俗,人在路上。这是绝不同于平常的一种生活,乃至一种理念。是大多身在城市的人的向往。我也不例外。
因为曾到过拉萨,那边的风貌,不同于内地的生活,以及当地人们的精神状态,一直让我念念不忘。以前听去过的人说,只要到过西藏的人,一辈子也不会忘。并且想着再去。如今,我就有这样的体会。

因此,我时常想起拉萨。
真不是炫耀。那太幼稚。但,事实求是讲,自豪是有一点点的。尽管,我仅仅是到过拉萨,在那边并没有太多的人事经历。但清楚的是,正是因为去过,才让我更加的想了解她。让我想着能再去。
只是,与前两次不同。随着年龄增长,现实生活的威逼,再也很难有说走就走的行动了。
我有时想,诗与远方,是一个浪漫乃至圣洁的词。然而,它又是一个极实际的事。远方的到达,得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物质金钱,包括身体上的保障。
视频中的那对夫妻,即便是改装的简易房车,也需要一定的费用。再节省,路上的花费也不是一点点。何况,在路上各种状况都有可能发生。任何时候,也别指靠外界。主动自救是第一位。越是难办,越是渴望。
对拉萨的渴望,由来已久,如今,只增无减。
我想,我对拉萨的渴望,其实,是对心中的一种生活的渴望。简单点说,是对“田园”的向往。
田园回归,陶渊明是代表人物。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乡。写下经典篇章《归去来兮辞》。

我甚是喜欢其中两段:经典中的经典。每读一回,温暖一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辞》魏晋.陶渊明
读后我时常想,其实陶渊明并不贫穷。就算辞了官回家,还有僮仆欢迎,有亲人等候,关键是还有仆人。有一个院子,栽花种草,岂不乐哉!
换句话说,回归田园,得有一个基本的条件。这个田园,除了祖辈荫功留下外,就是自己回归前上半辈子打拼积蓄的结果准备。
想一想,回归,归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方面,世上没有绝对的简朴。时代发展,简朴也会发展。其二,重要的是自身的境界有没有达到相应的层次?
不管怎样,可以明白一点,带上你和钱,一起去浪迹天涯,是现在的我心中的理想生活。
去我们想去的每一个地方啊!走过四季,走过一条条河,一座座山。如果喜欢一个地方,在某个城市,或某个小镇,在那山脚水边,就住下来。年年岁岁,时间长短不限。一切凭自己的心。
就这样与你携手相伴,红尘世俗,来往天地,不问归期。如果有一天,累了,就选择一个喜欢的地方,择一城终老。我伴你青丝,你陪我白发!随地老,任天荒。情依依,爱永随。若得这样的人和生活,叫我神仙也不肯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