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这本书,是无数人一生难忘的精神食粮

这本书,是无数人一生难忘的精神食粮

作者: 小学生阅读指南 | 来源:发表于2017-03-09 15:27 被阅读78次

    人生是艰苦的。对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

    当我们在读名人传记时,我们在读什么?是“以史为镜”,吸取成功抑或失败的经验?诚然,但远非局限于此。

    所谓英雄,尽皆孤独。

    窃以为,纵观伟人平生,可以给人以勇气,给人抵挡孤独、反抗命运的力量。

    自小博览名人传记,或多或少,从中得到一些人生启迪,无疑有助于树立远大志向。

    也会明白,那些绘就不朽传奇的英雄,即使天赋异禀,也必经悬梁刺股,背后也曾曲折失意,甚至困厄一生,内心孤独,当时不被世人理解。

    今天,指南君推荐的是给无数人精神食量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传记文学创始人,《约翰·克利斯朵夫》、《名人传》使他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名人传

    罗曼·罗兰著   傅雷译译林出版社

    《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

    书中三位艺术家,音乐天才贝多芬、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

    (从左到右: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

    虽各自事业不同,所处年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在布满荆棘的人生中,凭借非同寻常的坚韧意志,在各自领域各成千秋,俱为居功至伟之人。

    贝多芬传,存世大约几百版了。最受推许,便数罗曼·罗兰所著这本小书,省略繁枝细节,而着重描述贝多芬反抗苦难的精神。

    文史学家朱东润先生称,《贝多芬传》为世界三大传记之一,不失为值得一读的好书。

    “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一生,几乎是身体力行在诠释这一句话。不屈不挠,同厄运作斗争。

    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美丽的莱茵河畔。生活于他,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斗争。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苦难,父亲为了开拓他的音乐天赋,不惜天天打骂。从父亲那里,他从未得到温馨,而是沉重的压力。

    年仅四岁,一天就练习乐器九个小时以上。九岁便用音乐养家。十七岁时,失去母亲,患上忧郁,又担负起两个弟弟的教育责任。

    二十岁时,被迫离开故乡,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在这里,他的才华得以淋漓尽致绽放,但苦难也如影随形。

    二十六岁,听力开始出现问题,孤高的他,痛苦不堪。直到三十一岁,几乎听不见,才绝望地告诉友人,进行治疗。

    也是这一年,他写就了《月光奏鸣曲》,提名献给了当时最爱的茱丽安。

    贝多芬一生都在奔跑逐爱,不断痴情地恋爱,燃烧自己,又不停地被激情伤害。直到老去,他激昂的性格才隐忍于悲苦之中。

    这次也不例外,自私稚气的茱丽安,让贝多芬在爱情中感到痛苦万分,几至崩溃。这次爱情的消逝,加上病痛的折磨,造成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一蹶不振。

    但是,他坚强的性格使他不屈服于挫折。大革命的浪潮来到了维也纳,让贝多芬激动起来。

    他梦想着英雄共和国的建立,连续谱写了革命乐曲:《英雄交响曲》、帝国的史诗、《第五交响曲》。

    三十六岁时,他与特雷兹相爱了,获得了一段一生中的平静岁月

    这一时期,他藏起锋利,写就了梦幻温柔的《第四交响曲》、神圣之梦《田园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升F大调奏鸣曲》。

    四十岁,他又孤身一人了,行为举止更为大胆放肆。四十二岁,与歌德相见,互相激赏彼此的才华,但性格难融,彼此灼伤。

    再之后,贝多芬的朋友们和保护人,或散或亡,他也彻底失去听力

    生活艰难,陷入没完没了的官司(索要津贴和侄子的监护权),几近油尽灯枯,只好寄情田野。

    最后几年忧伤的深渊里,却谱写出了充满欢乐和希望的音乐——融合了《欢乐颂》的《第九交响曲

    这是一颗近乎窒息的心灵,迸发出的一曲激昂交响,是“用苦难铸成的欢乐”

    1827年,雷雨交加中,贝多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他这一生,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但他的伟大不止于音乐,而是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把幸福带给身边之人。

    (贝多芬之墓)

    在没看《米开朗琪罗传》时,加在米开朗琪罗身上的标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绘画家”、“诗人”。他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

    然而,万万没想到,这个以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无论在生前还是后世,都造成无与伦比影响的美术家,历经坎坷和世态炎凉,一生都在遭受磨难。

    1475年,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的卡普雷塞。十三岁学习绘画,显露美术天分,使他的老师都为之嫉妒。一年后,他转而学雕塑。

    1498年,米开朗琪罗的哥哥因为信仰失去生命后,他制作了《哀悼基督》,死了的基督躺在圣母腿上,永生般地年轻。

    (哀悼基督)

    这件雕像的问世使他名盖罗马。但一种不可名状的哀伤,占据了米开朗琪罗的心魂,他至死都无法再松一口气。

    他用自己的肩膀担起了全家的重负,感情寄托在父亲、弟弟们身上。一生都在受家庭所累,他为他们而活,可对方却未曾给到他相应的关爱。

    1501年,米开朗基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历时三年完成《大卫》大理石雕像的制作。

    (大卫)

    他的作品以力量和气势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这一特征在《大卫》之上,体现尤为明显。

    1505年,米开朗基罗被尤里乌斯二世教皇征召去造陵墓。不久在对手的挑唆下,教皇又让他去画不擅长的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

    他的一生有许多敌人,直到他生命最后一刻,他都不得不同嫉妒与仇恨作斗争。

    此后几年,他一直受历任教皇差遣痛苦不堪地创作自己并不满意的作品。

    1912年,米开朗基罗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终于完成了西斯廷教堂拱顶上,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创世纪》

    (创世纪)

    他虽然获得了荣誉,但是却筋疲力竭,落下了眼疾和其他身体残疾。

    此后,他仍旧不断被差遣,被迫无止休地替他人干活。然而他还是完成了《最后的审判》和尤里乌斯二世陵寝。

    (最后的审判)

    他在各种疲惫中徒劳地耗尽自己。晚年,孤苦伶仃,病魔时常侵蚀。

    1562年,他还在坚持创作《哀悼基督》,工作之于他,已成唯一的慰藉。然而这一年,这位文艺复兴的巨匠,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米开朗基罗留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无疑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

    (最后的审判)

    1828年,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了。

    少时,学习成绩平平,但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被称颂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年轻时,托尔斯泰因为相貌,引起对生命的绝望。颓废之下,赌债累累。

    1851年,托尔斯泰逃往高加索当兵。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精神抖擞,思想平静。

    (高加索)

    第二年在这里,他绽放出春天的花朵:《童年》、《入侵》、《一位地主的早晨》、《少年》。

    (《童年》)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在姻缘的恩泽下,托尔斯泰品尝到了久违的和平与安全。

    爱情,使他悠然闲适地创作了,凌驾于19世纪全部小说之上的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众多人物和激情涌动于《战争与和平》,它描写了俄国革命时期,人们的顽强抗争。

    (迷你剧《战争与和平》海报)

    他在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在痛苦中得到的和谐。

    但是,托尔斯泰苦恼不已。他太热爱劳动人民。他拥有财富与地位,但他为自己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

    他同情下层民众,耗尽精神考虑拯救人类,对抗社会的不平等。

    (1908年的托尔斯泰)

    然而,他的信仰冲突和精神意识并未传递家人。在精神方面,他一直孤独。致使他的晚年痛不堪言。

    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出走,四处流浪,病逝在一个无名小城中。

    (林中不显眼的托尔斯泰墓)

    贝多芬,“在伤心隐忍中寻找栖身”;米开朗琪罗,“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他们的人生饱经忧患,但仍能不改初衷,在各自领域贡献不朽杰作,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读他们一生真实的素描,获得心灵的支撑。

    呼吸英雄的气息,使我们清醒。

    这部磨练意志的《名人传》,指南君推荐给孩子们,希望家长也能陪读,共同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版权归属本号,未经授权不可转载,违者必究。

    文章不错的话,点个zan可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本书,是无数人一生难忘的精神食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ow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