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有人问曾国藩:
“您每天日理万机,军务政务繁忙,但是您不仅能够把这些事务都处理好,而且在读书做学问方面做得也非常出色,您是怎么做到面面俱到的呢?”
曾国藩是这样回答的:
“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
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01
物来顺应
心中没有牵挂,事情来了就顺应它,事情没来就不要主动去寻求。
过多地担忧未来的事情,只会让自己的精神日渐疲惫,纠结过去的事情,对当下没有半点意思,只会换来痛苦。
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徒弟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种。
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许多草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来也不会发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草籽,几只小鸟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
“没关系,草籽本来就多准备了,吃不完”,师父继续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一场大雨,弟子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籽被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正在打坐,眼皮抬都没抬,“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长出青苗,一些未播种之院角也泛出绿意,弟子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站在禅房前,点点头:“随喜。”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烦心事,在各种外来事物的刺激下,我们并不能经常保持冷静平和的状态。
一看事情脱离了自己的掌控,就开始慌乱,大失分寸,担心这,担心那,反而导致事情无法正常解决。
我们要明白,世间之事都存在因果关系。
但昨日因,已经造成了今日果,我们想的是,当下如何去应对,冷静下来分析、判断。
百战百胜的人都懂得物来顺应。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与其被烦心事所困扰,不如学着去坦然面对。
保持平静从容的心态,这样遇事才能做出冷静的思考和判断。
02
未来不迎
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们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争取了,不论未来如何,我们都能无愧于心。
未来的事情,变化莫测,与其刻意迎合它,还不如专心当下。
对于未来,我们可以拥有详细的计划,为之奋斗,但不要过多担忧。
因为未来还没出现,却又一定会出现,不是你我能左右的,不要过分担忧,隆重欢迎,未免杞人忧天,浪费时间。
正如陆象先所言:“天下本自无事,只是庸人扰之,始为繁耳。”
很多时候,本来就没有太多事情的,只不过庸人把事情想复杂了,才自生烦恼。
未来迟早会来,何必担忧,或急于幻想呢?
对于未来,我们可以拥有详细的计划,为之奋斗,但不要过多担忧和幻想;因为担忧是多余的,幻想是好大喜功的表现。
一个成熟的人专注当下,只有愚笨的人才会幻想未来。
03
当时不杂
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历多久才能开悟呢?”
禅师说:“十年。”
学僧又问:“需要十年吗?师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长时间开悟呢?”
禅师说:“二十年。”
学僧接着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地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才能开悟呢?”
禅师说:“那你就永无开悟之日了。”
学僧困惑地问:“为什么?”
禅师说:“你只在意禅修的结果,又如何有时间来关注自己呢?”
当下的事情,才是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
活在当下,事情来的时候,一心一意,不要思前想后,保持心绪平静不杂乱。
所谓:“且行且珍惜”,便是这个道理。
年轻时,容易好高骛远,心急赶路,等到时间匆匆流逝,到头来我们又喜欢回头看过去发生的点点滴滴。
殊不知在这一前一后中,我们却丢掉了最为珍贵的当下。
脚踏实地的我们才有资格仰望星空,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事情。
04
既过不恋
我们都应该明白,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再留恋,因为这些事情已经无法改变,我们哪怕整日沉浸在其中,过去的事情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正如《了凡四训》中说: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过去了,就成了历史,无法改变。”
南非国父曼德拉曾被关押27年,受尽虐待。
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
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
他说:
“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一个真正的成功人,都懂得放下过往,把握当下。
那些过去的不好的事情,就好比我们买到的烂苹果,哪怕我们将烂掉的苹果吃掉了,那买苹果的钱也不会回来。
过去的已是历史,目前的我们没有能力让时光倒流,改写历史,所以错过就错过了,都是过往,铭记教训,不重蹈覆辙,不贪恋过往,过好当下,把握今朝。
其实,生活非常简单,就是活在当下,真正的活在当下。
做事情的时候专注于事情本身,不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忧虑,也不沉浸在过去的痛苦里,亦不被时下的外界环境所牵绊,按照当下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专注当下即可。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活在当下,才能赢在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