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中考试前,我们进行过一次模拟训练,那份卷,学生真的考蒙了:除去作文,70分的题最高分42—43,一个班就三两个40以上。因为题型不对路,因为学生表现差,所以,就自然归结为题不行,太难。
这次期中考试,看到试卷的第一反应就是——踏实。因为从试题的规范性、难易程度、题型都比较符合平时的训练,学生做题时从心理上会感到很舒服。
【比如第一部分基础部分,除了生字词(4分),古诗文的理解和默写(7分)一个病句(3分),平时比较困难的综合性学习,这次只考察了一条标语(3分)和概括图表信息(4分)。可以说,都比较简单。
第二部分古诗赏析也是考察名句的赏析,只要认真听课认真准备都可以得到理想的分数,或者满分。
但是,常规下,应该是出一道选择题,对诗歌内容、感情、主旨做全方位考察,学生认知上有一点漏洞都可能出错。这次没出现,无形中也降低了难度。
文言文的考察,意料之中是山水游记,这一类确实不好做,但是这一次题也是比较简单,即使不理解文章,也不大影响答题得分。
对于议论文阅读,也应该是平时训练中最简单的。】
只有记叙文和名著阅读的考察有点麻烦,比如记叙文考察具体情节,句子的含义,对内容的分析,题不是太难,只是在考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如果不认真读,或读不懂,很可能会无所适从,这类题不是老师给个魔板或公式就能得分的。
名著也是从一段中抠出人物和具体事件。如果不是真正读,填鸭式背材料或者是快餐式阅读,根本不能得分。
试卷发下来,结果和预料的一样,这两项成了重灾区,丢分现象非常普遍,名著阅读基本不得分。
我再次返回去找到上一份卷,一比较才发现,实际上,那份卷文言文阅读是难,但是两道现代文阅读,和这次跑分多的记叙文,考察的内容和方向和中考的方向是贴近的。
所以,这次考试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老师教学思路要清楚,把握中考的方向。比如这次考试,题型看似简单,只是迎合我们习惯,未必是中考考察的,这样的题肯定离中考越来越远。上次的题或中考的题不一定难,只是我们没准备,暴露出我教学中存在着漏洞。
出于这种考虑,我把目标定位在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课堂上以典范的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们阅读的方法,精讲多练,提高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其他课文供学生进行自学、交流、分享。
然后,上好阅读课和利用好自习课和课前三分钟。主要是针对名著的阅读。保障学生自由阅读时间,并且对阅读的成果进行检查评价。做到真阅读、深阅读、有效阅读,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二、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无论是课文还是阅读素材,都有亮点、美点,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赏析品味,扩大积累,归纳写法,为写作做好准备,对于特别典型的材料可以让学生仿写。这样,读写训练就会渗透在各个环节,阅读会更有针对性,学生对写作也增加亲近感。
三、做好偏科学生的指导。前120名,每个班约有5.6个学生(以男生居多)语文成绩偏差,最差的50.60分,对这些学生,也一直关注,可能方法不太对,成效不大。接下来,继续改进,个别辅导,争取补足弱项,提升总成绩。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指导。古诗阅读要求从对比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一些学生找不到关键词,随便找个熟悉的句子就去赏析。丢分多。平时的训练中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能迅速把握题目的要求,不至于丢分。
11.7 立冬 大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