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绝望的“都是为了你”
一些家庭中,有句话可能会频繁出现,并且每一次出现,它都会带来无尽的尴尬、争吵,成为对话双方无法跨越的沟通障碍——“我还不都是为了你!”
通常情况下,这句话中的“我”代指父母,“你”代指子女。
对父母而言,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为你付出了全部心力,事事替你考虑、为你着想,你有什么理由不顺从我?
对子女而言,这句话等同于压迫。父母以爱之名,将整个家庭的爱护和关心转为千钧重担压向他们,这必然会激起他们本能的反抗——我不需要!
这样的桥段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出现这句话的家庭,大多鸡犬不宁;说出这句话的父母,注定收获痛苦。
因为这句话如同幽灵,一旦出现就阴魂不散,终日盘桓于家庭之中,时不时抛头露面,引发一场又一场争吵,循环往复,无有尽头。这才真正令人绝望。
真相:到底为了谁?
让我们从语法角度探寻“我还不都是为了你!”背后的真相。
这句话的主语是“我”,是父母。他们是一切行为的发起者,一切想法的主导者,是施与者,控制者,管理者,占据绝对的主动地位。
这句话的宾语是“你”,是子女。他们是一切行为的呼应者,一切想法的接受者,是受施者,受控者,受管者,占据被动地位。
当父母说出这句话时,与其说是在向子女表示关爱,不如说是在向子女宣示主权,强调双方的不对等地位:我是父母,你是子女,我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你好,哪怕你暂时不能理解也不允许违抗我的意志,乖乖接受我的安排,按照我说的做就行。
主动方的诉求,不外乎是要维护自己的话语权,哪怕代价是剥夺被子女的选择权。
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归根到底是价值观念之间的不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观念,这很正常。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沟通,双方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各自陈述观点,综合讨论,分析利弊,最后做出决策。
“我还不都是为了你!”
此言一出,平等不存在了,沟通不可能了。老一代价值体系形同霸主,以不容辩驳的姿态凌驾于新一代价值体系之上,于是一场激烈的对抗就无可避免了。
让“家庭”成为行为的出发点
明智的父母在连续几次沟通无果之后,会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思路是否一定正确?自己的行为是否一定恰当?孩子的想法一定是错的吗?怎样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我认为,有效沟通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价值判断。最好的价值判断不应以任何个人为落脚点,不会“为了你”、“为了他”,而是为了整个家庭。
毕竟举合家之力供养一人,如此压力对任何人来说都太重,也太不现实了。没有人应该成为家庭的中心,哪怕名义上的也不行。家庭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必要时个人要服从家庭利益。
以家庭利益为着眼点,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也是最应该接受)的价值判断。以家庭为中心可以让我们行事多一点理性,少一点任性,多一些共识,少一些冲突。不单单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在夫妻关系中也同样适用。
假如你喜欢与朋友聚会,可是你老婆还在家带孩子,从家庭利益考虑,你应该选择少参加聚会,多回家帮老婆孩子。
假如你想自主创业,可父母希望你考公务员求个安稳,这时你需要根据家庭情况客观分析,如果家境较好,父母暂无后顾之忧,可以放手一搏,如果家境一般,甚至还在等米下锅,那你最好先放下你的宏图伟愿,先让家庭摆脱风雨飘摇的状态。
以家庭利益为上,很多问题都将得到较为明确的答案。
为了家庭的延续,生育是必要的;为了家庭的和睦,团结是必须的;为了家庭的成长,奋斗是当然的……
让家庭,而非个人,成为思想、行为的出发点。
2018-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