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独自一人玩假装游戏相比,频繁的社交活动对于幼儿日后的心理理论和其他换位思考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2.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向孩子解释感受和行为的原因,那么孩子在童年后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观点。
3. 对孩子的体验来说也很关键,如果父母在谈话时能够精确意识到孩子的感受和意图,并对其做出回应,那么孩子就更有可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且会以更积极的方式来进行社交互动
4.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幼年时期能够并且愿意和孩子参与这样的合作性活动,那么孩子将来会有更好的协调能力和更积极的社交行为。婴幼儿可以从帮助他人的活动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因为这种活动要求婴幼儿朝着大家共同的目标协调自己的行动来配合同伴, 长此以往还有助于他进一步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5. 大约2岁时,幼儿越来越喜欢帮忙和参与需要合作的任务。和他人一起从头到尾地参与一项任务能够帮助幼儿理解他人行为的主要原因, 也能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家庭和家庭 文化的社会价值。
6. 当婴儿感到警惕、恐惧或者紧张不安的时候,他希望与依恋对象保持身体上的接触,得到安抚,这也是依恋的表现。当他遇到一些新的潜在挑战时,这一点就会表现得更明显:他通常会先寻求与父母的身体接触, 获得父母的保障和支持,才有信心做出探索之举。
7. 当婴儿面对新的挑战时,依恋对象恰当的鼓励和支持有助于他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来克服恐惧和不安,并且使他有信心去探索新事物。相较而言,面对同样的挑战时,不熟悉的人的鼓励和支持无论多么得当,都不能让婴儿感到安心。
8. 兄弟姐妹间常常会发生口角和争斗,这些经历能够让幼儿明确地知道,他人对世界的理解可能和自己的有所不同,也能够让幼儿获得从和谐互动中无法获得的社会理解。
9. 安全型依恋的婴幼儿通常能迅速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恢复,将父母作为“安全基地”,从这里出发去探索,而且能够轻松地去享受其他活动带来的乐趣
10.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婴幼儿的安全感对父母情感上的亲近并不意味着他需要一直靠近父母的身体。实际上,婴幼儿哭闹的时候,父母适当的安抚并不会导致他的过度依赖,相反,父母其实是在给予他保证和信心去独立行动。实际上,安全型婴幼儿具备一种健康的平衡依恋和探索需求的能力。因此,在脆弱(如生病、受到惊吓、疲惫或面对新挑战)的时候,婴幼儿的依恋需求会增加, 并且他能自然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当依恋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会感到自信和舒服 ,他对探索和独立的渴望也会增强。
11. 这种回避型依恋模式被认为是不安全的,表明孩子害怕表达自己的需求,在感到不安、害怕时,他也不能自信地认为能得到父母的安抚。
12. 父母对孩子的敏感性回应是安全依恋的关键预测指征。敏感性包括以下特征:父母能够亲近自己的孩子、能够热情而合作地参与互动、对孩子的需求和信号及时做出适宜的回应。
13. 最新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安全感不仅与父母的行为(实际的行为回应)相关,同时还与父母对孩子及其依恋需求的思考方式相关。尤其是,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的反应进行反思,准确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意图,这就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益处。
14. 婴幼儿不同的回应似乎都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依恋需要,根据对父母行为的预期,采取的适应性策略。于是,有安全感的孩子的策略是寻求支持,因为他预料到自己能够得到帮助;而回避型孩子的策略是试图将他对父母的依赖降到最低,因为父母不鼓励这种依赖的表达,或者会给出不悦或受到打扰的回应;矛盾-抗拒型孩子的策略则是强调自己的依赖,最大限度地增大获得回应的可能性。
15. 孩子自身的性情虽然可能影响他回应的特点和情感强度(比如倾向于胆怯或消极),但似乎不会直接决定他的依恋模式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而可能以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
16. 敏感的意识还包括父母能准确地读懂孩子发出的信号,这意味着他们的判断不是基于偏见或者臆想(比如,认为疲倦的孩子会通过哭来引起自己注意)。最后,敏感的意识也包括共情能力,父母不仅能注意并准确解读孩子的信号,还能和孩子感同身受。
17. 敏感的父母不仅能对孩子的感受准确理解并形成共情意识,还能及时恰当地做出回应。怎样叫恰当,什么时候回应是恰当的,这当然随情境和孩子自身的发展而变化。对婴儿来说,恰当的回应通常是指能立即发现孩子的信号并满足他的愿望。
18. 敏感包括合作以及对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的尊重。尤其应注意的是,合作的育儿方式是非侵入式的,即父母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也不会干扰孩子做事的进程。因此,身体接触既不会是干扰性的,也不会是压倒性的,父母也不会对孩子发号施令或者试图控制孩子,而是会对孩子的信号做出回应。
19. 接受的概念是指父母在照看孩子的过程中承受挫折的能力,包括在产生消极或者易怒情绪的时候,父母能感受到爱高于一切,接受孩子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事实。
20. 大量研究表明,婴儿和父母之间的与依恋相关的互动模式无论好坏,都将逐渐成为孩子模仿的范本,孩子通常会据此来思考和感受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例如,如果孩子所接受的照看是充满爱的,那他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觉得自己是可爱的。这种模式会决定孩子如何解读他人行为、预期他人对自己的回应方式,所以这影响着成长中的孩子与他人的互动。
21. 因为对于有安全感的孩子来说,良好的社会和情感理解能力使他能够更好地协调具有挑战性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也已经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难受的情绪。
22. 虽然研究显示儿童的发展受日托影响,尤其是受日托质量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整体来说相对较小,而家庭背景因素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则要大得多。
23. 在母婴依恋安全或父母能够敏感地慢慢引导孩子适应日托环境的情况下,日托开始时,孩子并没有出现与之相关的皮质醇水平升高的现象。
24. 如果孩子长时间待在质量不高的日托中心(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表现得非常烦躁,晚上在家的时候会经常哭闹),那么父母格外敏感的照看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白天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照看,那么晚上他就会特别需要父母的帮助来应对这此难受的情绪。
25. 随着婴幼儿依恋需求的减少,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和探索更广阔世界的兴趣就会更强烈地表现出来。
26. 虽然婴幼儿还没有发展出对他人的社交反应,但在日托中心12-18月龄的孩子身上,能够表现出诸如善良、 乐于助人等并且这些具有明显同理心和社会意识的行为,开始出现简单的社交仪式。当孩子与日托老师建立高质量的关系时,这种积极的关系更有可能形成。即使婴幼儿之间发生了正常的冲突,如果日托老师能妥善处理,那么这可能有助于孩子意识到自己和他人观念的差异
27. 婴幼儿在早期社交互动中较好的自我调节行为,预示着其后期更好的情感和行为调节能力,在上学初期出现问题行为的概率也会更小。
28. 这种游戏有戏剧性的打斗或者令人恐惧的情节,常常伴随着追赶、搏斗、翻滚以及扭打等动作。在游戏中,孩子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锻炼应对极端的、可能难受的情绪。研究表明,这种游戏的2个特点特别有助于孩子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2岁后可逐渐减少攻击性的表现。第一,这种游戏发生在亲密的关系中,这就意味着游戏中不会出现真正的伤害行为及威胁游戏和感情的行为,因此孩子无须望而却步,能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忍耐的极限。第二,研究表明,虽然父亲常常带自己的孩子去冒险,去发现他情绪的极限,允许他有短暂的主导,但如果父亲在游戏中不让孩子占过于主导的地位,这对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最有帮助。理想的状态是父亲根据孩子的信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让游戏处于掌控之内,避免孩子情绪失控。
29. 需要努力的控制是指孩子能够有意地克服自然本能的反应方式,而以一一种当下不那么合意的方式行事。
30. 虽然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持续到成年期,但特别重要的变化却发生在最初两年,这段时间,婴幼儿认知和社会理解方面的进步让他可以逐渐对自己的体验采取更有意识和更主动的控制。
31. 我们控制、抵抗欲望的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做出努力和控制。对婴幼儿来说,如果没有人积极地帮助以及监督他,这就尤其困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将行为规范内化,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以前根据要求或需要调整自己的体验是发生在温暖的、回应敏感的关系中,而且孩子也喜欢这种与他人愉快的合作,那么此时孩子就更能应对这种挑战。
32. 婴幼儿能注意到事情发展的顺序并对下一步作出预判的能力是儿童时期自我控制能力的一个重要预测指征,这种能力也可以通过他的社会关系得到支持和提高。所以,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是有规律且可预测的,比如,如果他习惯了准备吃饭的过程或者出门前的准备过程,那么他熟悉的 每一步流程都能够帮助他获得一些掌 控感。这样,即使父母还需要提供额外的支持,比如暂时分散他的注意力或添加别的活动,但这些流程本身仍然可以帮助父母控制孩子的情绪,应对可能出现的受挫感
33. 大约从10月龄开始,婴儿能更清楚地意识到他人的回应,包括他人的情绪回应,他开始 主动利用这-更 高级的意识来指导自己 的行为。在对新的体验做出反应之前,婴幼儿常常会主动停下来观察父母的反应,这种行为称为“社会参照”。
34. 当婴幼儿遇到困难时,他能够意识到他人也许可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吸引他人注意并获得帮助会是一个解决困难的积极策略,否则情况会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但有些时候,当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调节技能取得进展的时候,父母的干预也许只需要稍微引导,这样反而能促进孩子获得掌控感。
35. 从9~10月龄开始,婴儿变得热衷于和他人一起做事情,并且开始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进行分享。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和与父母互动的质量相关。
36.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是在孩子面临挑战,需要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时,父母温和的态度、灵活的处理方式以及幽默感都能扭转困境,充分发挥出孩子合作的天性,儿童的研究是一致的。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温和而积极的回应,避免用强迫和施压的控制方法,那么儿童积极合作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37. 当父母和孩子一起思考画册中人物的感受和动机时,这样的谈话会显得特别轻松,而一般关于情感以及人们行为目的的讨论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的体验,可以让他在游戏中能更好地关注他人的感受。都是父母将孩子情感和行为社会化、传递家庭及更广阔人群价值观的主要方法。如果能先发制人一也就是在要求孩子做他可能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让他们收拾玩具或穿衣服)之前,和有语言理解能力的婴幼儿讲道理会更有效果,而且还会降低引发对抗和冲突的风险。
38. 如果成人没有意识到,婴幼儿为了调节自己的状态需要暂停一会儿,他们就会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强迫孩子和自己交流;或者,如果成人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社交信号,他们可能就会用更强烈的刺激覆盖这些信号。在这些强迫性的交流中,成人强加于孩子身上的行为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从而可能被推向 一种更失 调的状态。如果这种交流模式反复、频繁地出现,婴幼儿处理自己难受情绪和体验的能力就会削弱,反应也会变得难以调节更加让父母无法处理,从而矛盾冲突也会更频繁地出现。
39. 当一个学步期儿童习惯性地表现出攻击性和违抗性行为时,通常的情况是父母已经陷人了与他的冲突循环中,这可能会使问题行为持续下去,甚至升级。帕特森是这样说的,如果父母一定要卷入冲突之中,那么“他们务必每次都要取胜”。父母应该找到其他的方式避开孩子的对抗,但同时又能得到期望的结果。如果对孩子目前的行为问题无法有效解决,那么父母至少要保持对孩子本身的关心以及疼爱,这会有助于缓解孩子的怒气。
40. 第二种,也是较为不常见的一一种恶性循环,是父母的表现前后不一致:孩子开始索要一些东西,遭到父母的拒绝,于是孩子重复自己的要求,然后父母做出让步。
41. 问题一样在“内化”问题中,父母担心孩子无法应对,于是插手来代替孩子处理出现的任何问题,从而让孩子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且强化了孩子觉得自己弱小的意识。缺乏热情或积极的鼓励以及流露出的任何焦虑都可能增加孩子的不自信,让孩子不愿意直面潜在的挑战。
42. 婴幼儿天生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体验,所以,强化孩子长期合作和自我调节发展倾向的关键方法是以一种愉快的方式帮助他参与共同活动。
43. 要知道,认识到孩子确实是对他看到的东西感兴趣、确实是在朝它伸手。这能引导父母帮助孩子按照他需要的方式去_体验世界。然后,当孩子能更为独立地行动时,如果父母明白,孩子“玩”他的食物或者从自己的高椅子上往下丢东西,不仅是因为好玩,而是在帮助他自己发现更多感觉以及世界的运转规律,那么父母就会鼓励支持孩子的努力,帮助孩子把与世界交流的本能转变成有且的的行为。
44. 随因反应:父母的反应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很重要,它的一个普遍特征是随因性,即孩子的行为和他从父母那里得到反应,在时间上紧密相联。当父母及时表现出随因反应的时候,他们会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以及他在关注什么,随时准备捕捉他发出的信号并迅速反应,速度要快得让孩子能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虽然这是父母和孩子在互动时非常普遍的一个特征,尤其在满足孩子依恋需求的时候以及帮助孩子应对难受情绪的时候,它就会发生,但它与孩子的认知发展之间的联系甚至更为紧密。首先,当孩子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反应总是存在相关性时,他就获得了回报感和控 制感,了 解其中的因果关系,这两者都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方面。而且,当孩子体验到这种随因的感觉时,他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兴趣就会增加,于是就很有可能更长时间地探索,而这又是与更出色的认知功能相关的关键行为。
45. 现被很多自然情境中的研究印证:父母能根据情况恰当及时地对孩子做出反应,孩子就能有更好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能在与智力相关的其他方面也表现得很好。
46. 协助:当孩子开始变得更加独立、主动时,一种对他的认知发展特别有用的反应方式是“协助”。这仍然包括随因反应,即父母密切注意孩子的关注点和行为并作出随因反应,但却是一种不同的反应方式。协助常常针对孩子无法独自应对的情况,引导和帮助 孩子对环境中的事物采取行动。
47. 在孩子9 ~ 10月龄的时候给予其支持提升式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取得了另一个重要的发展进步,进入了‘连接型关系’阶段。这种关系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孩子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兴趣并希望参与进去。
48. 正如前文所述,到1岁末,当语言(而不是行为)的敏感性变得更为重要的时候,帮助孩子语言发展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是跟随孩子的兴趣,通过描述和点评他的动作来鼓励他,清楚地标示出他专注的内容。相反,当孩子破某些事物吸引,而父母却强行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这种育儿方式就可能具有破坏性,甚至可能对孩子的词汇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
49. 涉及2个方面原因首先,针对婴幼儿的电视节目,除了不具备回应性之外,声音往往比较大,还伴随画面频繁、快速的变换,这些刺激似乎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类节目为了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可能过于刺激,使婴幼儿难以承受,即使只作为游戏时的背景音乐,也会对游戏本身造成干扰。其次,间接的影响在于,婴幼儿看电视的时间越多,用于其他有益的回应性社交互动的时间就会越少。
50. 实际上,研究显示,越早建立起有规律的共同阅读模式,父母就能越早对孩子的信号敏感,孩子就越愿意开始主动看书以及共同阅读。
51. 研究显示,当孩子反复阅读同-本书,对书中内容越来越熟悉,父母和孩子对书中图片理所当然有了共同的理解。那么在谈论图片新的认识的时候,父母通常会对孩子使用更为复杂的语言,当然孩子也会自然地顺应这一过程,还会对某些书或者书中的某些 图片表现出明显的偏好,然后一遍又一 遍地看。这些时候,父母如果能用手指着图片说出图片的各部分如何相互联系的,那么孩子也会用手指出来,这样两人共同的行为就带动了亲子讨论。对特定书籍和图片的熟悉程度与孩子积极参与阅读有关,因为他能使用刚刚学会的语言,练习在 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动作。随着孩子和父母这种共同阅读体验的增多,并且如果这种体验是正面而积极的,那么孩子就愿意把这种共同阅读扩展到和其他人起进行,甚至自己还会独自练习在共同阅读中形成的固定动作和程序,为将来读写能力 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