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马赛厄斯·德普克 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经济学家,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为什么在任何特定时间点,不同国家间和国家内部都存在不同的教养方式。
中国有句古话:“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
读完本书,我印象最深的3点
1 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经济学家很有意思观点: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为什么不同时代和国家,育儿方式会不同。
2 三种主要的教养方式:专断型(authoritarian)、放任型(permissive)和权威型(authoritative)。
3 在相当数量的实证研究中,一个主要的发现是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在学校中比其他教养方式下的孩子表现得更好。
书中的主要观点
① 专断型父母试图用一系列行为准则塑造、控制并评估孩子的行为和态度,这种行为准则通常是由更高的权威制定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标准。
② 放任型父母遵循了一种自由放任的方式,让孩子们自主决策,鼓励他们独立。
③ 权威型教养方式采取了折中手段。像专断型父母一样,权威型父母试图影响孩子的选择,但不是通过命令和约束,而是通过说理和努力塑造孩子的价值观来达到目标。
④ 在相当数量的实证研究中,一个主要的发现是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在学校中比其他教养方式下的孩子表现得更好。
⑤ 理论上,高经济回报可能使家长更倾向于专断型与权威型教养方式,而其中向权威型的转变更为明显,专断型教养模式的占比则持续下降。家长的唯一选择是激励孩子,给他们灌输正确的态度,而这些是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本质特征。
⑥ 侵入性的权威型教养方式能增强个人成功的驱动力,但这同时也阻碍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在北欧国家,大多数家长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孩子竞争心更弱,更不愿意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但是他们有极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虽然我们主要关注经济激励,但是教养方式的选择也受到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并不是独立于经济力量的,而是与其相互作用,有时加强、有时抵消经济激励的效果。
了解了不同国家在经济激励和教养方式的选择的现状后,我的思考:
如果选择体制内,参加高考这条路,那么就加入鸡娃大军,卷起来。但是也要注意独立性和创造力的保护。
如果人生是场马拉松,而中考和高考是这个漫漫人生长跑中两个里程碑,务必重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