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的起来,无聊刷一下微博,就看到了热门话题“马薇薇 姜思达”,进去一看竟然。。。又撕逼了。。。
关注奇葩说也是很机缘巧合的一件事儿。
2015年元旦,在家闲着没事儿做,我妈告诉我,有个节目里面有范湉湉,应该蛮好笑的。当时的范湉湉还是个在上海偶尔上上通告的综艺咖,但是我觉得她很有潜力,因为她在说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时很用力、也很好笑。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说她前男友在她家楼下等她,她不下来就撞消防栓。我当时想,这是俩神经病啊。
一个90后,被一个60后推荐,点开了奇葩说,然后。。。我就在那几天把之前的视频都刷了一遍。此后,每星期一刷成了固定节目。那个时候的范湉湉,是挖心挖肺说自己的过去,憋着一股劲就想往娱乐圈冲的战士,是成天嚷嚷着要做人民表演艺术家的十八线艺人。
其实那个时候我没怎么喜欢马薇薇,却关注起了被范湉湉表白的黄执中,然后我就打开了辩论圈的大门。在这个门里,我看到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蒋昌建老师,看到了永远25岁的林正疆律师,看到了国际大专辩论赛上当年意气风发的余磊、袁丁,看了“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明星表演赛后被刘京京和陈铭圈粉,视频里还看到了包江浩坐在台下,俨然小粉丝的样子。我还关注了熊浩、罗淼,甚至我还发现陪我外公看海峡两岸里那个经常出现的游梓翔教授,是黄执中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名字,这些有些后来出现在了奇葩说,有些后来牵扯出其他的故事。
我觉得这些人都好厉害,让我一个从不敢和人撕逼的人心神向往。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黄执中,他的论点有时剑走偏锋,阴暗却又直达人心,有时执中守正,搭好一个大框架正反两面都可论述。我喜欢他少爷的性格,快40的人,看上去却不似有世俗的压力,一门心思在辩论的道路上钻研,除了有一门他热爱并可以做的非常好的辩论事业,并且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打电动(还有钻研吃的)。
我不敢说我很了解这群人,但是看着他们仿佛做到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甚至后来一群好朋友住到了一起,一起创业,一起奋斗,一起旅游,一起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简直就是我们的梦想。可是这,可能只是故事的一部分。
我围观了周玄毅前妻撕逼的声明。当时我爸小手术住院,我陪他在医院的时候发现了这条“大新闻”。时至今日,我只记得声明里说周玄毅提出离婚时因为要出家。
我围观了星辩撕逼的总过程,当时我沉迷看乒乓球,有段时间没关注,刷了微博以后被复杂的局势搞得晕头转向,花了半小时才把前情提要看完,后来连绵了这么多天的大战就只有一声叹息,思考了很久,我觉得好像谁都没错,那,谁错了呢?
我看到马薇薇刚出道的时候说她打算进军娱乐圈的时候和辩论圈的老友们喝酒互诉衷肠,表示“堕落了”,刚进娱乐圈的时候和经纪人说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只接主持类的,知道自己不擅长唱歌跳舞,现在呢?还是去演戏了。据说不太好看,我也不知道是有多少粉丝是冲着马薇薇电影首秀去看的。
《小学问》推出以前,我偶尔看到了说《好好说话》和《小学问》运营模式的文章,里面提到“米果文化用户调查显示《好好说话》20%的粉丝是主创人员马薇薇们的死忠粉,无论出什么产品他们都会购买。而这样的用户基础和《小学问》的孵化能力又将为其他的创作者提供庇护能力。”看到这个话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一个靠内容输出为卖点的产品,要靠那些不管偶像卖什么都买单的粉丝来支撑吗?我作为少爷的粉丝,买了一次《好好说话》,对我而言作用不大,我是不会再来买《小学问》的,更何况,这些人用了实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好好说话,没用。
现在艺人都要卖人设,什么是人设?是明知普通人看到的艺人不是他们的本来面目,为什么不让普通人看到艺人想让你们看到的一面?这不是伪装,不是欺骗,只是一层滤镜。有了这层滤镜,普通人看到艺人是安全的,有了安全距离,艺人的内心也有一层隔离,可以有安全的保障。
你以为他骂的你就是真实的你吗?他骂的是想想中的你,是那个在地铁上在吃饭时在想娱乐的时候看会儿视频看到的你,不是24小时体会到你的思想的,在乎你是否抑郁症焦虑症的你。
这两天写奇葩说的文章铺天盖地,正是因为看这个节目爱这个节目的人多,大家才会写这些“教你做人”的文章。知道他们听不到,看不到,看到了也没法儿解决这些问题,可是就是想写一下。
少爷在一场辩论里说“我们喜欢看到美好的事物崩塌,我们喜欢知道英雄和偶像最终变成个笑话,我们不是喜爱美好的物种,贪婪的喜欢观看,强调扩大而且渲染别人不堪的一面,好人的敌人不是坏人,好人的敌人是我们。”
说过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