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前女友分手的时候,是2015年左右,奇葩说第二季刚结束,邱晨击败肖骁拿到冠军。不过前女友跟我说,跟邱晨比起来,她更喜欢肖骁。
她没有给我留下回应的机会就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其实我还有很多的话要说。
后来我跟很多人聊过奇葩说这档节目,时常讨论节目中的话题,有时候也会纠结于奇葩说到底是一档综艺节目还是辩论节目,但我跟前女友再无机会聊奇葩说,有些专门想跟她讲的一些话,我也再无机会对她讲出来。
我之所以后来再不看奇葩说,不是因为跟她分手,分手对我的打击不体现在这些事情上。
而是我意识到奇葩说越来越综艺化,节目组不再关注辩论的内容,逐渐沦为一个撒狗血式的综艺节目,请来的嘉宾也是越来越会讨好观众,不管是故作暴躁的咆哮,还是信誓旦旦的自述生平,都显得少了一点独立人格,多了一点讨巧与可爱。
奇葩说节目组越来越明显的展示出他们对金句的热爱,嘉宾撒狗血撒的越猛烈,观众就越兴奋,马东们对这类语句的赞扬也是不绝于口。
我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随着更多的流量,随之而来的是水涨船高的广告费,流水的广告金主,铁打的奇葩说团队,奇葩说已经成为爱奇艺平台的金牌节目。
但一开始并不是这样,奇葩说第一季是在2014年开始的,我那年才读大一,第一次参加辩论赛,输的一塌糊涂,至今不堪回首。
一开始奇葩说吸引我,可不是因为里面的金句,而是他们对于真理的讨论,用着一种逻辑推理式的讨论方式,循循善诱,慢条斯理。我对此很着迷,我觉得那是一种充满智力活动的语言游戏,给了我一种新鲜的语言秩序感。
然而,随着第二季肖骁夺冠,彻底宣告了奇葩说的基调——综艺节目的路线,娱乐化的内容。
至于硬核的辩论,形式上当然要走一走,但是节目组何必要较劲呢,更多的观众不在乎言之有物,只要听上几句俏皮话就能乐呵上好一阵子。
比如说周玄毅的遭遇。周玄毅是一个哲学教授,表达是他的职业,思考是他的工作。他一张口就追求准确,不深入的思考是不专业的表现。
而讨好观众?倒不是他清高,而是周玄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他没法理解,为什么人们更喜欢那些肤浅的咆哮式金句,而不愿意安静思考一下逻辑上的推理?周玄毅天真的认为只要能把最真实准确的观点表达出来,就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但大多数观众明显不买账。
奇葩说在更多人的眼里,就是一个娱乐消遣的节目,或者说,有些人以为自己看的是一档高逼格的辩论节目,但他们没意识到这实际上就是一档语言类综艺节目,而且越来越流俗。
人们平时的生活够烦躁了,回家以后难道还要再受教育吗?嘻嘻哈哈过去就拉倒了。观众不希望听到太晦涩的东西,那意味着他们还需要思考,思考多累啊,直接给乐子不好吗?
一档娱乐节目背后可以存在很深的思考,但是它的形式和表达一定要精简到底,让人一看就明了,否则就意味着门槛,有门槛就意味着会把一部分观众拦在门外,也就意味着挣钱会更难。
曾经鼎盛如康熙来了,不也是因为缺少资源支持,没法请到更优质的嘉宾,只能在2016年停播。
生存在每一个人面前,是那么的艰难。对一档娱乐节目更是困难,所需要耗费的资金、人力相当庞大,马东们没法不去想这个现实的问题。可是奇葩说的胃口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对于奇葩说节目组来说,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找到那条综艺路线,只好采用最传统的辩论的框架,在传统辩论赛的框架里面试探。两季节目结束以后,他们已经找到了那条稍显独特的语言类综艺节目的路线,立马一点点摆脱辩论赛形式的束缚,让嘉宾更自由的发挥魅力。
就逻辑思考能力这方面来看,综艺节目肯定是要比辩论赛弱很多的。奇葩说节目组为了获得更多受众,一再下沉,门槛一再降低。不聊那些艰涩的话题,用最哗众取宠的方式勾引观众。所以在豆瓣上,奇葩说的评分也是在一路走低。
但是在网络平台上愿意发声的人永远是小部分的。更多的沉默大多数一句话也没说,他们只是在空闲之余看上一会奇葩说,只图一个乐子。
我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我很想珍惜时间,虽然实际上我并没有真正做到珍惜时间,但是这也成了我不再愿意观看奇葩说的一个原因。
如果奇葩说一开始就走的是综艺路线,而没有从辩论赛到综艺节目的过渡,那我或许在无聊的时候还会打开看上两眼,但是奇葩说不是。
不是因为奇葩说的受众多了,我才不喜欢的,而是现在的奇葩说,调性太流俗了,完全不在意那些严肃的事情,彻头彻尾的娱乐化,马东这帮人动不动就为一个梗哈哈大笑,生怕观众乐不起来,我很尴尬。
奇葩说完全被他的受众带着走,而不是在提高观众的见地。当然一款娱乐节目不是必须要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似乎曾经奇葩说有过这样的作用。奇葩说靠着越来越低的姿态来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这对我而言,是一种背叛,我并不愤怒,只是感到了人生的无奈。
流俗没有错,大俗即大雅,在最通俗的文化中也能诞生伟大的艺术,但是奇葩说能在娱乐和严肃之间把握好尺度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