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中,将多个饱含智慧的理念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化并持续更新的整体,引导我们发现和创造工作与生活中的价值。
作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阅读、学习、研究、实践和完善,最终著成此书。这本书如今已成为商界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其内容不仅适用于企业组织机构的培训,更可作为个人自我提升的必修教材。
从书名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效能、习惯。那么,效能和习惯是怎样相辅相成,并影响我们努力的结果呢?
-1-
改变心态-达到产能平衡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会生金蛋的鹅”的故事,故事中的农夫养了一只会生金蛋的鹅,当每天一只金蛋已无法满足农夫的贪念时,他想到了杀鹅取蛋。结果当然是鹅死了,肚子里却没发现金蛋。
这则寓言揭示了“效能”的定义:金蛋相当于产出;下金蛋的鹅相当于产能。效能的关键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日常的工作中,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为了当天的产量多一些,选择熬夜工作,第二天却无精打采、工作效率低下。长此以往,还会养成晚睡晚起的坏习惯,影响身体健康。
很多公司将“顾客至上”当成金科玉律,却忽略了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员工,要知道,员工的感受、智力、行动可是直接影响服务水准。这样的管理方式,又怎么能得到顾客和员工的认可。
一味的重视产出,而忽略了维护产能,透支的健康、破裂的人际关系都将给你重重的一击。
如果是过分维护产能,就会造成效率低下,没有产出或者坐享别人的金蛋。比如你为了维持身体健康,每天都花三、四个小时去锻炼,虽然身体好了,但是浪费了太多时间在产能上,产出反而不理想。
只有做到产能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能。作者史蒂芬·柯维在书中给出了专业、实用的解决方案——7个习惯能够产生高效能。
-2-
自我管理-开启内在动力
7个习惯围绕人类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核心原则,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机会,不断学习,并持续成长。
习惯一:积极主动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有一句名言:“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人类之所以能和动物区分开,在于我们拥有“自我意识”,即思考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身为犹太人的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维克多·弗兰克尔,曾被德国纳粹关押于死亡集中营,亲人的相继离世、肉体的折磨和禁锢,都无法阻止弗兰克尔自由的思想。这告诉我们,在外界刺激与我们做出的回应之间,还存在选择的自由。
积极主动不仅代表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我们一定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不仅能选择对特定环境的回应方式,更拥有主动创造有利环境的能力。
积极主动的人,会将时间和经历集中于个人掌控范围之内,也就是“影响圈”内。专心于力所能及之事,能让我们的影响圈持续扩大,同时达成高效能的目的。
积极主动之人常将“我能”、“我要”、“我宁愿”挂在嘴边,从自我做起,化阻力为动力。消极的人常说:“也许吧”、“我办不到”、“要是”。这是因为消极的人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紧盯住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别人的缺点、环境问题不放,任由自己受制于外界环境。
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积极的掌控者,主动决定生活的情节和步调。
习惯二:以终为始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以终为始”的概念,史蒂芬·柯维营造了一个假想的情境:假如你正在参加自己的葬礼,你希望人们怎么评价你?在生活中,你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和亲友吗?在工作中,你是一个合格的伙伴和同事吗?你是否有值得人们纪念的成就?
经历了上述思考,我们的平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以人生目标、价值观来衡量。积极主动地改写人生剧本是做到以终为始基本的要求之一,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能够明确说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事。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是撰写“个人使命宣言”。基于个人的价值观和原则,在使命宣言中阐述自己想成为拥有何种品格的人,想要达成什么成就。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使命和职责。在生活中,如果你的角色是一位父亲,那么“诚实守信,对孩子不轻易承诺,有诺必践”就可以成为你的使命宣言。在工作中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规划,那么“不以金钱为工作的唯一目的”就可以成为你的使命宣言。
以终为始能够帮助我们在价值观的指导下,主动编写人生剧本。
习惯三:要事第一
想要成为高效能人士,“要事第一”是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技能。歌德说过:“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
要事第一主张个人管理,与其着重时间与工作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能和产出的平衡上。在衡量事情轻重缓急上,可以利用时间管理矩阵,将事情分为:紧急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
紧急重要之事,意味着“危机”和“问题”,需要立即处理,但这类事情往往消耗掉我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将过多的目光集中于这类事情上,将导致其他事情得不到解决。
高效能人士的工作方法是避免陷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两类事情中。同时分配较多的时间给不紧急重要的事情,处处留心,寻找机会,防患于未然,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紧急重要事情发生的概率。
若想要专注于要务,就一定要排除次要务的牵绊,知道取舍,掌握授权的技巧,必要时勇于对他人说“不”。
要事第一的核心在于:以重要不紧急之事为中心。持续运用,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上就是高效能人士的第一、第二、第三个习惯,这三个习惯,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增强自控力,打造个人领域的成功。
-3-
互赖互助-持续进步的秘诀
习惯四:双赢思维
在人际交往中,有利人利己(双赢)、两败俱伤(输/输)、损人利己(赢/输)、独善其身(赢)、舍己为人(输/赢)、好聚好散(无交易)几种模式。要想改善人际关系,双赢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具有双赢思维的人眼中,世界是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古罗马的角斗场。人们看待事情的方式容易陷入极端:非对即错,非胜即败。但世界之大,他人之得未必就是自己之失。
假如你是一家大型商场的负责人,让你盈利而顾客承受损失,那么商场会失去所有的顾客;做赔本生意将会无利可图。考虑了各种选择,双赢模式是唯一可行的交往方式。
不论是个人人际交往还是工作往来,要达成双赢模式,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来进行:
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对方的需求、顾虑。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
再次,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最后,找到实现这个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习惯五:知彼解己
某一天你的眼睛非常不舒服,于是去看医生。医生二话不说直接摘下自己的眼镜递给你,并告诉你:“戴上吧,我戴上这幅眼镜看东西特别清晰”。你戴上后,所看到的画面全是模糊扭曲的。医生根本没有好好聆听你的话语,不曾发现你真正的问题,所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完全不对的。
知彼解己要求我们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了解对方需要学会倾听,采用移情聆听的方式,真正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
很多人在沟通时,时常联系自己的经历,对倾诉者做出一些不恰当的回应,要么是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不接受;要么追根究底;要么好为人师,把“我当年怎样怎样”挂在嘴边;要么自以为是。
只有做到移情聆听,才是有效的沟通。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的精髓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达到一加一大于二或者等于三的结果,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要想掌握统合综效的能力,要拥有开放的心态: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尊重差异才能在交流中得到收获。
作者曾经教授过一个班的大学生,在一堂课上,一位学生以口头报道的形式,讲述了感人且发人深省的故事,引发了全班大讨论,营造出开放与安谧的气氛。
统合综效不仅能开阔视野,同时坦诚的交流还能让人热血沸腾,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上是高效能人士的第四、第五和第六个习惯,这三个习惯关注的是如何与他人互动,打造公共领域的成功。
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投资,保护并优化个人产能,从内而外的更新我们的天性,在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方面不断磨砺自己,产生最佳的整体效果。
全书中的7个习惯,也唯有在身心平衡的状态下效果最佳。越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自我领导(习惯二)和管理(习惯三);越是做到有效管理(习惯三),就能完成更多的重要不紧急事情(习惯七);越能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以开放的心态融入到统合综效中(习惯六),更易达成双赢的局面(习惯四);越是培养独立性的习惯(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强化了所有习惯和技能(习惯七)。
自我提升和完善,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自我。
总结一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从根本上指导和改变了那些决定我们人格和价值观的思想构造和行为模式,让我们的努力得以结出最美丽的果实:创造高效能、有意义的人生。
不论我们从事何种工作,在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史蒂芬·柯维所倡导的这7个习惯,都会成为我们走向成功和幸福的指路明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