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录:其一
在课堂伊始,导入课题后。
我问学生:
’父爱之舟’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你们对这4个字的理解。
学生:充满着父爱的小船。
在课堂结束之后我又问学生:“`父爱之舟’这4个字,你们现在有没有新的理解?”
学生:“父爱像小船一样,指引着我人生的航向,伴随着我成长。”
课堂录:其二
在第四自然段父亲带我逛庙会吃热豆腐、做万花灯。我抓住了其中的两句话。
第一句:
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从这句话,如果你是作者我,你心里会想什么?
学生回答。
如果你是父亲,你会怎么想?
学生答。
答案我都不是很满意。故省略。
第二句: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此时父亲心里想得是什么呢?”我提问。
“都怪我没有钱,没法给孩子买东西吃。”
……
学生的答案都在兜圈子,说来说去就是说不到点子上。我也很着急。
我突然问学生,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此时你的孩子这样问你,“父亲,也就是爸爸。你也吃一口豆腐脑吧。这碗里有很多呢。你会怎样回答?”
学生的思路顿时打开了。
“你是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补充营养。我是大人,身体强壮的很。吃不吃的没关系。”
“刚才吃粽子,我已经吃饱了。”
“嗯,你全部都吃掉吧,等你以后长大了,挣了钱,再买给我吃。”
“等下次庙会,我多带一点钱来,我再多买一碗来一起吃。”
课评:
我们都习惯了这样提问: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什么?
这样的提问简单直白而又枯燥。如果能够把它转化为情景假设,就会降低问题的难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