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想了解三国的历史,以弥补小时侯没有看完的《三国演义》,到现在还依稀记得桃源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篇章,似乎也只记得这些篇章了.而今找到了易中天的品三国音频版.也算是聊以慰藉小时侯的遗憾.
易中天的三国,是另类一种的三国.不是教科书式介绍,也不是《三国演义》中一章节一章节的见解.本音频版本共52集的品三国,主要从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即魏国,蜀国,吴国 三个国家进行介绍.
曹操,易中天称他为“可爱的奸雄”,相对于董卓的枭雄,还有一个人(忘记了名字)的奸贼.曹操的称谓还是褒义的.也就有一点狡诈的英雄. 在那个年代,能称得上英雄的人,不多耶.曹操,宦官出生,在那个注重出生地位的年代,又要靠自己个人的奋斗而打江山.确实不易.年轻时候的曹操确实有一点才华,有一点能力,在最早的洛阳地区当公安局局长的时候,还做一点好事,展示了下自己的能力.不过很快,他就看清楚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处于东汉末年,社会混乱的时期).依然辞去官职,回家读书,并且时刻关注社会形势.这段时期曹操的隐退,个人觉得是厚积薄发,是力量的积蓄,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格局,才能的提升.为他以后发展奠定好基础.
对于曹操的评价,用一句比较经典的话说:“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这个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而从易中天那里了解到:曹操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有雄才大略,也有杀人如麻,即是文学诗人,也是阴险狡诈的小人.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格分裂症的人.其实正如易中天所说:“这样的人,在那个环境下,才是一个真实的,统一的人”.
说到曹操的用人是以唯才是举.这在那个时期以荐举的方式来说,是一种创新.也许曹操看透那种举孝廉的选人才的方式.才选择这种以才能为唯一标准的推荐人才的方式.不得不说一种创新.
说起曹操,还得说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比起董卓的废立皇帝,袁绍的另立皇帝,袁术的自立皇帝.曹操的方式要高明得多了.而这一措施:1.来源他听他谋士的意见.2.来源于他的知识,他的格局,他的海纳百川的心态.
刘备,在青梅煮酒的时候,曹操曾说过:“天下英雄,就刘备与操耳”.刘备确实是一个英雄,有英雄之名,有英雄之气和英雄之人.可就是缺少英雄之地.在他46岁,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一直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也是没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情况就大为改观.我个人觉得,此时的刘备也是时来运转.运气越来越好.先是请诸葛亮出山,后是曹操南下,然后是刘表去世.然后就是联合孙权,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最终取得了荆州牧.
诸葛亮,少年英才,26年出山辅佐刘备,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前往东吴,联吴抗曹.之后又帮刘备治理荆州,益州.在刘备去世后,殚尽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国劳心劳力.最后病逝在前线.但是有些事情历史还是得说明白,《三国演义》中的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这些在历史上没有的,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按后人的说法,有点“壮诸葛之志尽妖”.也谈谈诸葛亮的治理蜀国的方针.相对于曹操的“以才治国(以人才)”,刘备的“以义治国(以哥们义气)”和孙权的“以情治国(以情感)”.诸葛亮的“以法治国”是治理的最好的.做到了蜀国官员清廉,社会安定,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情况.
吴国,即东吴,在三国时期也是人才辈出.从最开始的孙坚,孙策,到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杰出的人才.在这里主要讲孙权. 孙权自小继承父兄事业并发扬光大,最后荣登九五至尊,称帝建国.想想当年,15岁当县长,18岁接替兄长职位,成为东吴的最高领导人.而此时东吴是内忧外患.内部,政权不稳定,和江东士簇没有达成统一;外部,曹操大军挥鞭南下,长驱直入,形势咄咄逼人. 孙权镇定自若,从容指挥.听取贤能之士的意见,与刘备组成联军,共破曹军.最终奠定了三足之势.在这里需要讲讲孙权为什么能坐断江东?除了父兄的打下基础外,与他个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第一,孙权不同于孙策.孙策豪情壮志,敢打敢杀.是一员扩疆扩土的君主.而到了孙策即将死去的时候,中华大地能打下的江山,都已经打下了,剩下的都是打不下来的.接下来就要很好的守住这片江山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守江山的人.无疑孙权是最合适的.孙权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维护和稳定东吴政权.
还有如辛弃疾所说一样:“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生孙仲谋”.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侧面说明了曹操,辛弃疾对孙权的高度肯定.
再如在曹操,刘备这两人的实力变化时,孙权像一个秤砣一样,来回摆动,永远保持着三股势力势均力敌. 当曹操大军压境,刘备抵挡不住的时候,孙权和刘备组成抗曹联军,通过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大灭曹操的实力,增长了刘备的实力, 当刘备巧夺益州时,孙权又偷袭荆州,杀关羽.并导致后来的夷陵之战.这又大大消减的刘备的实力.孙权在此期间还与曹操打过几战.都或多或少影响了对方的计划,消减了对方的实力.个人感觉;孙权的想法就是不让任何一家做大,做强.大家都势均力敌的发展.这样对谁都不够成威胁,从而保证大家都能生存下来.孙权的晚年就不太好了,如冷落张昭,逼死陆逊都是不好的.正如易中天说的一样.对孙权是情天恨海(即爱之深,恨之切的意思),对他的前半身是推崇的,对于他的晚年就不可取了.
以上就是三国主要人物的概要说明.正如文中说的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对待历史人物,我们不能苛求他们如何如何.对于他们的功过是非也不可过多的评论.我们更多的是吸取他们的教训,在现在的社会中多多借鉴.
再说一点三国整体阶段,其实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恰恰以三场战役作为分割点:
第一场:官渡之战.此战是曹操与袁绍的战争,当然结果是曹操胜利.而此战的胜利,也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第二场:赤壁之战.这个也是大家熟悉的,曹操和孙刘联军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孙刘联军胜利.这样导致了谁也灭不了谁,谁也胜不谁.即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第三场:夷陵之战.这个知道人不多.这个战役是刘备与孙权的战争.这是在关羽败走麦城之后被杀,刘备报仇心切之下匆忙发起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孙权胜利,刘备失败,也最终导致刘备的死亡.
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关键是火烧袁绍的粮草.其实真正的关键是曹操会用人,袁绍不会用人.曹操能听谋士的意见并果断采取行动,而袁绍自己心高气傲,自认为了不起.连最衷心的两个谋士的意见都听不进.这样不失败不可能了.
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在于孙刘联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而曹操又远征且不动水性.
夷陵之战确实是意气之争,一时的冲动.最终结果是关羽,张飞都被杀,刘备也死了.这也注定了蜀国进入了诸葛亮的管理时期.让诸葛亮也进入历史.
音频最后,易中天讲到了历史的发展,为什么三国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小插曲,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大插曲呢?纵观中国历史有三个大的阶段:
1.西周到秦统一六国
2.秦始皇到辛亥革命.
3.辛亥革命到现在.这个是共和制度
西周之前主要是部落,就不讨论了,西周到秦统一六国,是邦国制.也叫封建制.即天子,诸侯,大夫,士这四个贵簇统治着天下.这个时候的天下都是天子的,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天子一人管理不了这么多,他就把他的土地分封给他的兄弟和叔伯,即是诸侯,也是国.诸侯同样管理不过来,诸侯也把他的领地分封给他的兄弟和叔伯.即大夫.也是家.大夫再下面分级就是士了.对于士来说,就没有领土了.但是士是有本领的.懂武术的叫武士,懂文的叫文士或者学士.也有什么也不关心的隐士.每一个士在修身之后,再帮助大夫治理家,能力再大就帮诸侯治理国,最后就是治理天下.这就是对于“士”来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秦始皇到辛亥革命.这个时期,秦灭六国,天下一统.已经不能再称王了.改称皇帝.即是帝国时代了.此时的制度是郡县制.州郡或县里的长官由中央委派了.长官拿的是俸禄,吃的是响粮,形成了官僚制度,官僚阶级.
这个时期又可以分前后两个时期:秦汉时期,隋唐到辛亥革命.前者还是贵簇统治时期,存在的分封制度.后者是素簇(士以下的阶级)阶级统治时期.而三国或者魏晋南北朝就是这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所以称为插曲.
音频的最后讲到了一个道理:时代唤英雄,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当年的拿破仑的侄子当上皇帝,并非事情的偶然.而是当时法国大革命的形势下造成的.所以而今的我们要关注时势,因为时势造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