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书)
我差点与这本书擦肩而过,如果这样那就太遗憾了。
去年的时候买了这本书,一块买的《追影子的人》,《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人的朝圣》。买过之后,一个朋友让送它一本,当时看了一下这几本。其它三本太文艺了,他是一个30多岁的老司机,是一个感性的人,我觉得其它书给他,他看了也不会收获太多。而《皮囊》,上面写着“既读心,又认人”还是刘德华、韩寒推荐的。所以觉得这本书可以让他读读心、读读人,如果他真的看得话。其实当时我哪知道哪里具体是什么内容。不过现在想想,如果他真的看得话,应该也会有共鸣感,因为书中作者父亲和他的性格很像。我以为我不可能在读这样的书了,因为我不可能再买一本新的,正好最近我下载电子书,又看到了它,于是我就购买了电子版,然后我发现了它于我意义。
韩寒写序的里面写到: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据韩寒的描述,他属于第二种慢慢的,慢慢的读,舍不得读完。这两天我在上下班地铁,晚上,上班中读完的,读完了忍不住要写,要写很多。
如按书中所说,我也许很像那个他隔壁家的文展,闭门读书,有计划,有抱负的人,后来文展,并没有混出名堂,回到了老家,甚至不得已离开老家去隔壁的村庄躲避。我觉得文展也会很奇怪,我比你有抱负,比你努力,比你有思想,为什么你能成功,而我成了你书中那个让人读了鄙夷,会认为这是个性格有毛病的奇葩,所以作为正常人他们会把这些说成是机遇。是啊,生活中的成功是多元的。大家不都说成功是资源的整合么?不管是人脉资源,还是物质资源,还是你自身能力的资源等等,这些东西聚齐了,可能成功会容易一些。那么文展到底出在了什么问题呢?从书中描述,文展有计划,有抱负和思想还很努力,但是心态过于极端。他能够在初中升学的时候,非常清晰的判断出,因为家境原因,他要考入中专,这样就能直接分配工作,解决家里经济困难问题。当时的重点中专是比高中要强的多的,因为中专出来直接分配,就是铁饭碗了,我当时初中的老师好多都是这种情况,我现在觉得中专确实比高中实用,中专学的是实打实的技能,在当时而言,高中的话,就是大学的预前班。
文展的失败,是因为他并没有克服自己,他也许已经克服了环境。他能够控制自己分数,不高不低的考入中专,足以说明他的能力。但当自己新环境或是社会的时候,我们会面对一个和我们想象完全不一样的真实。,这个时候就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克服自身的性格局限,克服环境,然后才能更好的发展,很明显,文展并没有克服自身的性格局限。书中的文展、厚朴、阿小。这些读者的朋友,最后结局都是这么惨淡,想想他们身上的共同点,他们和读者不一样的是,他们有强烈的对未来的幻想,他们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却没有战胜自己或者战胜环境,他们中有些比作者卑微,有些比作者崇高。但是成功的是作者本人,为什么?因为家里的惨况,让作者变得很务实(正好当时的社会也需要很务实的),也许他没有太多时间去想人生的意义,他只有往前走,挣到钱,给父亲看病,让母亲开心,也许就这么简单。但他却走得一步一个脚印,最后顺势而为,走到高处。作者的历程,更像是前代人的思想,我们就这样干着,干着,生活总会好的(路遥,《平凡的世界》那样),唯一不同的是前一代人会受到当时畸形的社会时不时的来个阻挠,而作者走的会更加顺畅,甚至社会在帮他成长。是啊,这就是结论。结论是作者,不知不觉,走上了和社会同步的步伐,走出了适应时势的路,当然也可能是通过作者不断的努力才调整正确的才如文中表现的顺其自然的。而他们的那些朋友也没有错,他们只是一个正常人会有情绪和理想。只是他们没有战胜自己或者环境,又或者他们没有找到顺应这个社会更好发展的路,他们最终输给了自己,或是输给了社会。我是不是在忿忿不平?我只是在为书中的朋友感到不甘,因为读者很容易不自觉地瞧不起作者的那些朋友或者觉得他们很可悲,但也不能说作者的不好,因为他在陈述事实,他说的也是真实的事件.也许有这样的思考和愤懑也是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期许.
好了,这样的结论是不是该问,那到底怎么克服自己呢?怎样才能不输给自己呢?其实作者和他们还有一些不同,也是最大的不同,就是认知。作者有认知自己的能力,能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需要什么。你看,作者也遇到过诱惑。大学毕业前,优秀的作者谈着一个很多羡慕的准女朋友(高干子女),本来可以很幸福的留在本地,家里情况又那么糟糕,留下这样的选择,可能是最真实的选择,但有一种强烈的东西在吸引作者向前走,于是他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他自觉的选择了去北京。
你说人和人真的有那么多差别么?那些成功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只是做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选择,而这个选择的背后,有太多的东西,比如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对自己需求的认知(梦想),然后又要克服诱惑,克服性格的局限等等,然后在有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让自己成长,让自己优秀,让自己成功。成功看似顺其自然,其中又有很多艰难,又超越常人,这就是为什么他的那些朋友比他有理想,却没他混的好的一部分客观原因。
《皮囊》这本书还是非常不错的,里面有很多精彩之处比如一些较经典的话,这也是我喜欢的一部分原因,我前面的批判只是我思考的过程不是结论,我也有很多认知不到的地方,所以一直强调,我怎么又资格去评论对错呢,我只是把书中的思考呈现出来而已。那作者写书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他只是把感知到的故事告诉大家,略加些思考的过程,供大家前去,思考,有自己的答案吧。请读者自己去领悟吧,人人感知不同。
幻想着某一天,我能以自己普通的故事加上复杂深邃的思考和这本不凡的故事加些作者真实感知的书有个对比空间,且写到这。
下面附上经典的段落:
“我没能说出口的是:厚朴,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他不是假装,他只不过不知道怎么处理身上的各种渴求,只是找不到和他热爱的这个世界相处的办法。我们每个人身上有太多相互冲突却又浑然一体的想法,他只是幼稚,还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2016年3月1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