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优享话题夺宝,话题“阅读思考”
“源泉”,是一切事物的开端。如树的根,河流的起点,生命的初始,思想的蒙芽。
《源泉》是一部小说。它叙述的是故事,探讨的是哲理,挖掘的是人性的根本。
这部出版伊始曾被十二家出版商拒绝,历经艰难,同时充满着赞美和批判的小说,现在正以每年十万册的速度再版,成为一本世纪之书。
作者安· 兰德,俄裔美国人。深受亚里士多德“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理论影响,正如她在小说里所表述:精神是自我的意识产出,行为是自我的选择导向。靠原始动力激发,驱使,不加约束地思考,感悟,判断。才是活力的源泉。
那不是自私,是不妥协于任何人和事,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向前进,通过实现自我的价值,来推进社会的发展,成就人类的荣耀。
就像我帮助你,是以“我想帮你,我会快乐”为初始点,而不是“你被我帮,你会快乐”。
安·兰德被称为美国精神的奠基人,她这种自我主义的思想哲学对半个世纪以来的读者持续产生影响。
美国很多政要,金融巨头,商界大鳄,媒体创办人都是她的追随者,比如: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金融界乔治·索罗斯,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还有具有青年志气的大学生们。
安·兰德是自我主义的象征。是无数美国人的精神偶像。
凡涉及哲学思想的书,一般都晦涩难懂。但安·兰德却不同。她受到大仲马,雨果等通俗小说作家的影响,同时,写剧本做演员的经历使她的作品极具文学性,她的文章致力于叙述剧情,刻画人物,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翻开《源泉》,眼前像是一部电影,把我们代入其中,引导我们探究人性。每一段对白都是现实的写照。里面有你,也有我。
它是宏大的,纯粹的,它是属于兰德的完美。它那黑白色的画面点燃了蛰伏在身体里的能量,却不能瞬间燃成熊熊之势。它呼之欲出,却被另一种莫名虚弱的苍凉所压制,唯有不停深入才能领会纯净和真实。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主人翁霍华德·洛克,一名建筑师,他孤僻,专注,固执,热爱他的事业,坚持无瑕的创作,尊重事物的本质。
他是不幸的。
具有非凡的才华,却临近毕业被开除。
他执着于艺术的本身,却因违反“规则”一度潦倒,沦为采石场的工人。
他拒绝随波逐流而麻烦缠身,导致相爱之人离他而去。
他被世人所不解,视作异类。
他免费设计政府的“安居工程”,只为带给人们优质的建筑作品。却逃不了被肆意修改,为了“那些人”所谓的“利益”和“脸面”。
他又是幸运的。
所有都在改变,他却始终笃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犹疑,不焦虑。
采石场碰到了一生挚爱——灵魂的沟通者,另一个自己。用最原始最强烈的方式拥有,用以命相交的形式升华。
有几个屈指可数的知音,战友一般的情意,坚不可摧。不相互附和,也从不要求。他们是被自我所吸引,我懂你,其实就是懂自己。
始终如一的信念,不惜万劫不复。没有外力能改变自己的方向。他炸毁了被改得面目全非的安居工程。一声碎裂炸出了一个属于自我时代的新世界。
在审判洛克爆炸案时,他这样说:
“我是一个并非为他人所存在的人。一个人创造性工作的整体性比任何慈善都更为重要,正是你们当中不懂得这一点的人在毁灭这个世界。”
“世界正在这种无节制的自我牺牲中死去。”
面对世界,人类,理想,爱情,洛克贯彻着纯净的忠诚。那便是绝对忠诚于自身的能力,忠诚于所站的立场,忠诚于本能的追寻,忠诚于生命的成长。
它是一种自然的萌发,砍断了灵魂深处的枷锁,带来永不背叛的自由。
洛克的身边围绕着众多的人物,他们鲜活真实,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
彼得·吉丁,洛克的同学,一个大众眼里优秀的人,却为了金钱权利,不择手段。
一边春风得意,一边胶着于内心的阴暗。
他娶了洛克的最爱,多米尼克。又为了一个想要的项目“卖”了她。
他欣赏洛克,又害怕他的才能。依赖洛克的设计,得到他的帮助却在背后给他一刀。
在“安居工程”事件上,软弱又无能为力。
他和洛克是性格上完全相反的两种人,不知因何而生,也不知为何而活。思想深处矛盾丛生,注定被湮没。
埃斯沃斯·托黑,懂艺术,有智慧,他也属于少数人,现实生活中的菁英。
对金钱无感,却是个十足的大野心家,对驾驭和统治人们的思想,深谙其道。
他和洛克所坚持的个人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是对立的。
在他的理念里,人的灵魂是要被奴役的,当人们都没有自我,没有思想,也不主动创造,依附于他人就变成了常态,大家都一样也成了一种病态的的平等。
我帮助你,是因为你的弱小,我要你的依赖和崇拜,增加你的奴性,我要统治你。托黑就是这样想的。
盖尔·华纳德,对于洛克来说是一个特别的人,他和洛克有类似的童年经历,在思想上有共鸣,在观点上有相同的认知。
盖尔称那些没有自我、附庸于他人、彷徨于他人的评价之中、没有创造的人为“二手货”。
他和洛克甚至爱着同一个女人。洛克告诉他:“我可以为你去死,但是我不能也不会为你而活着”。
他是个传媒大亨,《纽约旗帜报》的老大,一个新闻稿件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的报纸打击过洛克,也让吉丁风光过。
他深知手中的权利能带给他什么,他看透现实,心中装着自我的价值观,爱憎分明,但却只能一边鄙视着,一边利用着。
最终他倾尽全力,不惜毁掉《纽约旗帜报》也要保全洛克,像进行一场战役。为自己而战的战役。
在文中,华纳德是矛盾点比较多的,他是个人主义者,鄙视“二手货”却在表面充当着典型的“二手货”。本该让多米尼克心生厌烦的,却在很多时刻让她仿佛看到了洛克的灵魂。本该认为是洛克最大的对立面,却与洛克惺惺相惜。
志同道合,心灵相通,不追求寻觅,是心之所向。无论友情爱情,有了它,人生才有了光华。
说到这,该提到她了,深爱着洛克也被洛克深爱的女人——多米尼克。
洛克因为强烈的自我意愿强暴了她,她也循着内心的声音爱上了洛克。
她守护着他,不惜为他失去所有,甚至是爱本身:“我将为你而活,用我生命的每一分钟,我将用我的方式为你而活,我能采取的唯一方式。”
描写爱情的过程,用笔不多,但真挚,强烈。不是那种小情小爱,而是一种深厚的力量,痛得流血,又美得令人窒息。
她是爱人,是知音,更是战友。爱到深处,虽然遍体鳞伤,却无怨无悔,那是爱的升华。他们用最贴合自己意志的方式爱着。
这些人物和霍华德·洛克的故事一直纠缠,洛克像是一名身披铠甲的圣战士,他只靠自己,用身体和精神做武器,拼杀于战场之上。
结局,他没有坐牢,也和心爱的人走在了一起。
但是战场的硝烟并没有散去,战争的牺牲还在持续,震天的战鼓不断响起,我们期待英雄的到来,或许我们就是英雄。
合上书,再仔细品味。我们虽然深知安·兰德的思想导向。但却不能定义决断,究竟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洛克,是一个完美的构想,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完全按照自己意志生存的个体。
但他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是人们向往自由,挣脱舒服的动力,是非黑即白的绝对。更是一种捍卫自我的能量。
霍华德· 洛克,彼得·吉丁,爱斯沃斯·托黑,盖尔·华纳德 他们代表这个社会不同的人群,或者代表着同一个体灵魂里不同的意识,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思考维度。
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环境中,我们会有不同的想法。
年轻的时候,我们意气风发,无所畏惧,为了梦想,勇往直前。也许“洛克”站出来最多。
我们也有彷徨,也有懦弱,也有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就会有“吉丁”占据我们的心理。
掌控权利时,托黑就会浮现。享受被追随,被崇拜的愉悦。
我们看到不平,无法泯灭自身的良知,但受制于现实,不能倾尽所有去呐喊,只得辗转于看客与斗士之间,那时,我们又成了华纳德。
人类是复杂的,人性是多变的,多少理想消散,灭亡,多少执着退却,扭曲。
饱受束缚的灵魂,经历了污染,坚持,挣扎,妥协,堕落,是选择深渊还是天堂,是选择独善其身还是多喝几杯,是选择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英雄的洛克,他何尝不明白,挣脱牢固的枷锁要付出鲜血,甚至无尽的抗争。但跳出深渊的时刻,他可以对着天空呼喊——灵魂,你自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