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节,因为奶奶的离开又多了一份悠长的念想!打小我就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农村留守家庭,父母为了能够供我们几个上学,在广东养鸭二十年,每到过年才能回老家一趟,于是陪伴我们整个童年时期的就只剩下奶奶一个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奶奶是一个乐观坚强、善良可爱、坦荡大气的独立女性。
也因为有了奶奶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和学习生活,尽管那时候家里的条件不够宽裕,我们的性格也没有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开朗活泼,也从未缺少过家庭的温暖和爱。
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用了很多篇幅写了年过六旬的奶奶一个人同时照顾我们八个读书娃的艰辛和不易,这里便不再赘述。
记得小时候我爱挑食,每当奶奶特意为我们补身体做了一顿海带炖排骨,其它兄弟姐妹都馋得口水直流,唯独我一边摇着头,还一边念叨着“腥味太重了”。奶奶见状也不多说什么,只是我常常分不清楚菜地里的小葱和韭菜,被她老人家开玩笑的时候经常提起。
后来等我们长大一点,就和奶奶一起分担家务,比如挑水种菜、砍柴生火、割草养鱼……由于我一直是个较为勤快和温顺的孩子,因此经常得到奶奶的夸奖。
还记得奶奶去过一次南岳,回来给我们姐妹每个人带了一个新奇的手饰小玩意,令我们开心得不得了。还有一年的中秋节,我高中住校没能回家过节,奶奶就特意把我喜欢吃的月饼放在邻居家的冰箱里长达一个月,令我感到无比的温暖。甚至有阵子我有一次放学回家,稀里糊涂地朝着奶奶叫“妈妈”,可能真的当我们这一群留守儿童的脑海里很久没有母亲的形象,奶奶就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奶奶不同于普通的农村老太,是少有读过书的女性,而且是全能型的人才,在我们当地造福乡里,小有名气。奶奶知书达理,能言善道,常常把天气变化应对措施和做人做事的方法以及原则挂在嘴边,比如“春天春天时时发癫”、“君子出门带重粮”、“人本天地正气,人有万物之灵”、“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读书识礼仪,文盲理不通”、“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毫毛扎成捆数,微雨落成大江”……诸如此类,后来也成为了刘家大院经典的奶奶语录。
奶奶不仅陪伴了我们最需要关爱的童年时期,还指引着我们成家立业的中青年时期,总是教导我们几个孙女要做贤妻良母。
奶奶一直践行着“生要降福,死要谢恩”的人生信念,她的言传身教也深刻影响了我们后辈的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事的准则。
然而就在去年北方小年的那天,奶奶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八十七岁。奶奶出殡那天,天刚蒙蒙亮,我们浩浩荡荡上百人的队伍出发了,伴随着子孙后辈的痛哭声、天空中的礼花声、耳边的敲锣打鼓声,依依不舍地目送了奶奶最后一程。
就在前阵子,我还恍恍惚惚得梦见过奶奶一次了,好像是隔壁阿姨来我们家里,奶奶满脸笑意地招呼大家。当我看到奶奶慈祥的脸庞,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是突然我又好像觉得哪里不对劲,就立马问那位阿姨,“阿姨,你看得见我奶奶吗?”她摇了摇头,就在这一瞬间我就被惊醒了,然后蒙着被子哭了起来。原来梦里的场景只有我一个人能够看见奶奶,其他人都看不见,其实我一直都还没接受奶奶离开的事实。
如今奶奶已经在我们的生活消失了三个多月了,慢慢地好像我也能开始接受这个事实。可是,我总能在很多的时刻照见奶奶的影子,比如在每次系上围裙充满爱意地给家人做饭时、在每次不经意间说着和奶奶一模一样的口头禅时、在每次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阻力重新恢复勇气时……原来奶奶的灵魂和精神内核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入到了我们整个的生命长河里。
我时常感到庆幸,自己生在一个被爱包围的家里,这里有一位可亲可敬、稳如磐石的奶奶,呵护着我们这群渴望温暖的留守儿童!
我也偶尔黯然神伤,现在我们一个个都长大了,而您却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清明节到了,家乡的油菜花也开了,愿逝者安详,生者奋然![合十][合十][合十]
![](https://img.haomeiwen.com/i12823960/1147e040b7ce0420.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