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准备给即将大四的学生们做一个关于职业的讲座,正好今天的话题,让我们回到每个人最开始的时候,来回忆一下“当初为什么会选择QA这个工作”。
关于我的答案,看过之前《我和测试一起走过的十二年》(戳) 的亲们也应该都有印象。我正是出于对QA的“无知”、进而产生兴趣,从而走上了这条道路。历经这么多年,也曾迷茫,但不曾放弃,今后也没打算放弃,于是我总是戏称它为“不归路”。
事实上,在以往校招的面试中都有问起过这个问题,回答雷同度较高,大致分成了两种:a)对于QA很感兴趣,并且觉得QA会大有前途;b)个人开发技能不够或者对于开发没兴趣,所以选择QA。
对于a)类回答,不管应聘者是否出于真心,算是迎合了面试官的心理,我们听到总是会觉得舒服;至少也符合了“有兴趣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的这个定律。尽管在十年前,很多学生对于QA工作的了解其实很少,所以这个回答其实并不比b)好很多;当然,如果是听过我的讲座的则另当别论:)不过切换到现在,我相信QA和测试在学校和行业中的普及已经足够让学生们做判断了,那么这个回答可能更加让人信服。
b)类回答,尽管很坦诚,乍一听却多少有些不舒服,我们的岗位处于“备胎”的地位,让面试官情何以堪。好在,这批人进入工作以后,反而因为定位清晰,有不少表现出色,久而久之也就对此释然了。
事实上,从事QA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以我所在公司为例,600人的测试人员中,大概50%左右是计算机和软件的科班出身;30%是电子类、信息类等;还有剩下的20%则来自各个专业,诸如大众传播、法学、国际经贸、会计学、教育学、英语、旅游管理等等。相较于计算机科班出身的人员而言,这个群体选择QA则得益于它的低准入门槛。QA可以成为一个进入计算机行业的理想踏板。
我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记得2005年的时候,我们在做一个外汇风控的项目,我们拿到的需求写得非常不错,是出自美国的主管VP之手,美国的架构师对此一直这么说“没有人可以比Mat做得更好”(Mat就是美国VP)。后来我们了解到,Mat以前是学文学的,但是觉得在美国要通过写书养家还是比较辛苦,于是决定转行做IT,第一份工作就是软件测试,后来逐步升职成为我们整个部门的主管。这个例子很励志,告诉我们从文学背景也可以通过测试转型IT,文学功底+测试技能可以转变为强有力的业务分析技能;从测试到主管不是梦。
而我在2006年也招募了第一个非计算机背景的成员,是一位在大学教自动化(不是软件测试自动化)的老师。因为教学这个职业比较缺少团队干活的乐趣,于是她经由同学介绍,投了我们公司。加入我们以后,成长也非常迅速,在几年后便开始带领测试团队,也是一个转行成功的例子了。
相比于前文所述的从业者,他们在参与之前至少是有过思考和选择;而还有不少人从事QA的工作纯粹是一个偶然。因为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公司分配的,那样偶然的成分就更多些;而还有一些公司则是要求所有的工程师们都必须体验各个角色,那么反而从事QA工作也变得带有一定“必然”性了。
读者朋友们,你又是因何原因加入到QA的工作当中的呢?梦开始的地方是否有着特别的故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