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二本毕业人群录:贫穷的依然贫穷,中产阶级追求精神,少数人突围

二本毕业人群录:贫穷的依然贫穷,中产阶级追求精神,少数人突围

作者: 人生需要一点狂 | 来源:发表于2020-12-22 22:43 被阅读0次

一、致敬老师

我得致敬这样的老师。

感谢老师的真实。

在这个信息泛滥娱乐至上的的时代, 我们很难接触到真实,更别说底层的这些理解起来异常沉重和困难的真实。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最渴望的是真实和真理,可我们得到的只是类似哲学这样的真理,我们可能会爱上哲学,但是我们首先得能够穿越生活的种种枷锁,年轻人谁也不曾料想到,可能仅仅是穿越这些枷锁,就足以让我们疲惫狼狈一生。

感谢老师的关怀。

这个关怀体现在她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从更长的时间和空间,专注并记录学生的集体命运。这个关怀更体现在她对学生的理解,如此真实和丰富,从外貌到性格,从学校表现到家庭背景,从一个一个的选择,到内心的隐秘心态。如此个体化的描述,却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命运的注脚。

感谢老师坚持不懈地观察和记录。

这份记录对有相同背景和命运的人来说异常重要,我们在这场看似不太标准的调查记录中,看到了自己的性格底色和命运。从心理学上说,被看见就是被治愈的开始。我想这对于我和同样有感触的人来说,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是蹑手蹑脚着走进社会的。

在书中老师描绘说:从教十三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我发生过争论。他们的平和中正,与 我们大学时代的张扬放肆形成鲜明的对比。没有一个孩子有过超出意外的表现,他们收缩起属于青春时代的触角和锋芒,逼到绝境,唯一能够下手的对象只有自己。

想起跟他们上《外国文学史》,讲起狄更斯中期和后期的小说主题,充满了对资本主义和金钱世界的批判,于连的命运,更是激起了他们长久的讨论,在二栋五楼的教室,曾经回荡一群大一新生,对于连命运教科书般的复述和总结:

于连是同社会奋战的不幸的人。

于连是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

他最终只能是一个为统治阶级所不容的平民发。

我从来没有想到,教科书上的内容,一个遥远时空文学选本的故事,竟然会如此贴近他们的真实,并形成对另外一个时空的呼应。

大学时,我们并没有对阶层、财富,等等有太深刻的理解。同样是二本的学生,我们班级的同学的高考分数甚至都是五百三十多分,很多寝室的女生,成绩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直到我们大学毕业,每个人走向不同的道路,才发现,选择是那么的稀少和可怜。甚至都没有经历过一番折腾,我们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后来我孤身来到大城市, 才看到命运的缩影。我们也曾在大学的教室里和老师一起分析于连,只是我们都没有想到,我们也会遇到于连面对的问题,也会有像于连一样的申诉和叹息。

二、我将书中描绘的二本学生的选择和命运分为四种。

1.贫困家庭出身的二本学生的漂泊命运

志勇生活在粤西北的一个普通山村,家境并不太好,毕业八年后,上有老下有小的具体担子,终于沉沉地压在一个男人地肩头,孩子已经两岁九个月,父母年龄已大,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共同守着的这家店。电话中他和我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生活已被控制,生活已经金钱控制。他和吴磊的不同在于,他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便不会尝试那些东西,贫瘠山村给予他的倔强,让他进入喧嚣的城市后,一人在个体的人格中,,保留了一份坚守的稀缺。他始终难以再对生活做出任何妥协,而这种不妥协的结局,落实到个体的生存上,便是看得见的漂泊,和弥散到下一代身上的和他人确定的差异。

婉丽现在意识到,自己之所以如此辛苦,最根本的原因,既不是大学时代缺乏老师的指引,也不来自没有较早地做职业规划,更不来自“情商低、不狡猾”,而是和西北农家的出身、和高考失利所带来的限制有更深的关联。“一个地方被堵了,另外一处也透风漏雨,处处都是陷阱,没有人告诉你怎么躲开,迟早都会撞上”。每个月有几天,她情绪特别低落、沮丧到无以复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焦虑的那几天,心情低落到不想去奋斗,总感觉做了也改变不了什么,就算我有那个力气,也不想去干,感觉没劲头,真的绝望了。但消沉几天,我又恐惧,越消沉越恐惧,于是又奋起,又去努力,又去看书,就这样徘徊好多次,任无数细小的事情消耗我”。情绪低落的日子,读研的师姐,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鼓励婉丽去打坐,去听《大悲咒》,她笑称“我已经不吃肉了,是佛系少女了,让我打坐,我还是会为未来而浮躁啊,听了《大悲咒》,还是没有用啊。”

在理解胜轩命运的时候,这种感受尤其强烈,作为班主任,平心而论,胜轩在各方面都是一个好学生,他勤勉、踏实、热爱学习做事很有规划和条理,为人也谦和、善良、从无半点抱怨和偏激。如果非要挑他的缺陷,那就是在投机的年代,他身上缺少一股赌劲,缺少职业规划师提到的风险承担能力,在一闪而过的机遇中,他的谨慎和犹疑,没有帮他避免风险,却让他失去了在自小长大的城市立足的资本。没有人追问他的谨慎和犹豫来自哪里,也没有人意识到,他的父辈在承受下岗的命运和改革阵痛的代价后,家庭的瘀伤一直延伸到了这个瘦弱男孩的身上。

2.中产阶级家庭的个体回归

子然1995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独生子女。爸爸是设计师,妈妈是会计。读贵族学校,对子然而言,最大的作用,是在他很小的时候,有机会看到另外一个世界。和有钱人真实相处以后,她反而获得了物质和金钱的免疫力。我对物质的东西没有太多的憧憬,没有一定要达到某个阶层的愿望。爸爸沉浸在艺术中的审美教育和母亲单纯的价值观,让她的内心充满了更多单纯的向往。像任何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样,子然对生活的苦难,并没有直接的感知,她的优势来自从未受到伤害的心灵。若果说更多来自农村的孩子,毕业以后面临的现实,还停留在解决生存问题,那么,来自城市中产之家的子然,她的烦恼,显然跟多涉及个体的发展。

3.中产阶级阶级家庭的拾阶而上

梅怡1987年出生在广东,父母都是广东的个体户。毕业以后至少换了6份工作,最长的有两年,最短的有三个月。后来在一个公司历练了两年,熟悉了各类工作流程和网站的内容,线下刊物的编辑等事宜后,毅然辞职,自己创业。对她而言,创业以前的所有历练都是为了独挡一面的单干。第一次创业租了30多平米的办公室,38度的高温也不会开空调,电脑都是手提,为了离公司近,在附近租了单间,房租6百元,再亏空了所有的积蓄后,她决定解散。

第二次创业和一个留学生一起做留学项目。截至目前虽然不算发展迅猛,但基本上能有稳定的收入。在梅怡的就业观中,从来没有动过心思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张扬的个性,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她自主创业的心理动因。毫无疑问,她的选择和父母的精神鼓励分不开,也和她大城市出生、长大的见识分不开,更和她较好的经济条件分不开。她不像其他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首要的任务是解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问题。也不像志勇,总在梦想和职业的纠缠中,横亘了一个急需他支撑的贫寒家庭。

4.贫困孩子的野蛮生长

曾刚的特点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强,能够及早认同社会的一些现实规则,在校读书期间,就和老师的关系极为亲密。从个人素养看,尽管他的笔头能力比不上随后的两任班长王国伟、吴志勇,但他口头表达能力强,也愿意和人交往,懂得怎样和别人处理关系。毕业以后,他选择了一家银行,很快就进入了较好的工作状态,也很快成家立业,在广州买房立业。他是最能适应社会现实的年轻群体,往往能最快、最直接地获得较多的发展资源和现实利益。

在《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中,我试图去寻找更多像“曾刚”这样的学生的影子,可惜并没有。很遗憾的是,在我身边的现实案例中,其实也是这样的。

三、更的人活在在时代命运的夹缝中

对二本高校而言,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分化,在入学前多半已完成,教育的实际功效,其边际效应早已递减。事实上,学生分化的开始,已说明了问题。在追踪062111班学生去向时,我猛然发现,在迎接新生第一次和他们见面时,凭直觉留下的几种初见印象,竟然从整体上印证了他们毕业的基本流向。

更值得担心的是,世界断裂式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正以个人成功的名义掩盖背后更为致命的真相。借助班主任视角,在感知自身和另一个群体的命运变迁时,能明显感到背后分化的加剧及其越来越固化的危机。

四、可能我们真正的需要的是生命力和心智的教育。

我也是老师书中所描述的普通二本院校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我小时候常和家里人去拔草,在天还黑着的时候开始起床,直到日上中天才回家,一家人蹲在苍茫的天地里,卑微地慢慢蠕动的身影,构成了我早起的记忆之一,也是在无数个疲惫地与杂草作斗争的日子里,我发誓一定要离开农村。我曾无法理解为什么杂草除了一年又一年,却还是一年又一年的猛烈的生长,一场雨后就能拔高一大截,出来一大片,虽然恨透了野草,但是在我幼小的内心却觉得这玩意其实很值得敬畏,我曾与它们较量了很多年,我了解它们,憎恨它们,到那时也不得不佩服它们,我反而很讨厌那些看起来齐齐整整漂漂亮亮的农作物和长在庭院里需要精心侍弄还长得不情不愿的花儿们。所以很多时候,漂亮的花儿和疯狂的野草之间,反而是这些张扬的野草很是吸引我。后来到了大学,我经常见到女孩子捧着一束花,站在男孩子面前露出了娇羞的,欲扬又止,欲止又扬的兴奋感,我十分不理解,甚至为他们觉得尴尬。它们可能不了解花,又没有真实见识过草的魔力。后来也有人送给我花的时候,我只觉得尴尬,并没有丝毫的高兴。我曾将我的这种心态称之为病态,后来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是我的经历决定了我这样的感受和价值观。

而今,我开始有点想念我在汗流浃背的炎炎夏日,与茫茫不见头的野草对峙的日子。它给了我混沌生命力一些受益终生的启示。离开农村,在大学和工作的这几年,我会有意无意的把自己当成一朵“花”一样,得到了便沾沾自喜,得不到便怨天尤人,伤春悲夕,这是“花”的一贯作风,但是是实际上,我们并不是花,没有花的矫揉造作的背景和实力,我们更多的是像野草一样,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傍,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借助,我们只能抓住一切可以 抓住的时间和机会,野蛮生长,像野草一样 。

除了野蛮生长,其实没有别的什么选择。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我自己,也看到我们来自贫济困家庭学生的集体性格。倘若大学重新来一次,我想我们最需要的教育并不是文学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生命的教育,我们的家庭环境会导致我们的自卑敏感恐惧的心态,见识小,整个生命是一种瑟缩的状态,而当我们面对呼啸的世界的和丰富的现实的时候,我们其实最需要的是一种打开的心态,开放的自我,和能经受住反复磨练的内心,家庭了环境会给我们的性格底色抹上厚重的色彩,我们需要在生命的历练中一点一点抹去。

相关文章

  • 二本毕业人群录:贫穷的依然贫穷,中产阶级追求精神,少数人突围

    一、致敬老师 我得致敬这样的老师。 感谢老师的真实。 在这个信息泛滥娱乐至上的的时代, 我们很难接触到真实,更别说...

  • 贫穷,让你看到了什么

    在这个经济相对富庶的时代,提及贫穷,或许很陌生。但是,贫穷现象,贫穷人群,依然存在。 这个社会,贫穷无非两类:经济...

  • 无论贫穷如何逼迫你将就,你都拥有不可被剥夺的讲究

    有两种贫穷,即精神贫穷和物质贫穷。两者互补影响,精神贫穷不好导致物质贫穷,物质贫穷也不会导致精神贫穷。摆脱物质贫穷...

  • 晚安

    在贫穷时追求财富,在富有时追求精神.....共享健康体检小屋

  •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任凭自己贫穷下去

    什么叫贫穷,你以为没有钱就是贫穷吗?贫穷不只表现在物质贫穷,还有精神的贫穷。有一种人不但物质贫穷,更可怕是精神也很...

  • 中产阶级“贫穷”

  • Day075+莫莫🍀+《原生家庭》

    by莫莫 原生家庭可谓是一个热门词汇。 尽管是21世纪,经济贫穷已然大幅改善,但精神贫穷依然是很大的问题。家长精神...

  • 穷人的本质

    依然深陷贫穷的陷阱,前路不明……为什么贫穷,为什么穷人摆脱不了贫穷?这是《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探讨...

  • 从年前到现在,给我感觉最深的就是贫穷。不是精神上的贫穷,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物质贫穷。并且渐渐的开始影响精神的贫穷...

  • 你为什么穷一辈子?

    追求财富的人贫穷一辈子! 追求价值的人贫穷一阵子! 要想改变贫穷命运, 首先改变追求观念! 体现价值的方式因人而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本毕业人群录:贫穷的依然贫穷,中产阶级追求精神,少数人突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ue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