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疫情,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倡导之下,网络授课已经进行了将近两个月了。究竟效果如何,教育局在4月5日、6日进行了一次线上考试。现将考试情况分析如下。
一、试卷分析
这次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考查内容是以九年级内容为主,其中穿插了八年级诗歌的默写。总体来说,考查点比较全面,也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能力训练点进行出题。
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试卷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共22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诗文默写、词语积累、成语运用、句子排序、修改病句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在古诗默写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是第(3)、(4)小题,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和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哪句,很多同学写错诗句。这说明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不够准确。而其他诗句中则是出现的错字。像“寤、寐、衿、暮、鬓、燕、潮、悬”都是易错字。
第2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字形的掌握,从众多正确的的词语中选出一个字形有误的词语来,这无疑给学生增加了难度,因此,出现错误也是意料中的了。
第3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第4小题考查说明文语段的排序,第5小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掌握,比较起来学生出现错误较少。第6小题为图文转换题,描述画面主体形象和阐述寓意。学生答题时出现问题主要为审题不清,很多学生都是说明的漫画的整个内容。
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包括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名著阅读、记叙文阅读。
诗词赏析考的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主要考查了文学常识、画面描述、诗歌内容的理解这几个知识点。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个别学生不能答出作者,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描述画面时仅仅停留在翻译诗句上,不能融入适当的想象,因此导致丢分。
文言文阅读选自《战国策》,难度适中。主要涉及了文言词语解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句子、理解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等题型。文言词语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的意思。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词语就是“再”多数同学都解释为“第二次”,而忽略了“两次”这一意思。虚词的用法考查则是以选择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只涉及到一个“而”字的两种用法,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难度,出现错误较少。翻译句子时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而学生出现的问题则是忽略了关键词语“假”的意思 。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把握则必须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如果不能读懂内容,丢分就是必然的了。
说明文阅读一共三道题,考查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及内容的理解,难度不大,学生问题主要在于说明方法找的不全,以至于丢分。
名著阅读为《水浒传》,延续一贯的考查形式——对情节的把握。学生如果不读书,肯定不能回答上来,而对于读过的同学来说就易如反掌了。
记叙文阅读选取的是白落梅的《茉莉》一文,文质兼美。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主要涉及文章题目的理解、梳理情节、赏析句子、理解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几个知识点。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两道题上,一是对题目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忽略了题目的深层含义;二是分析人物形象时忽略了题干中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只是单纯地得出了外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结论,明显审题不清。
第三部分是作文,以“值得铭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作文题目紧密结合当下抗疫这一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
作文出现的问题最突出。真正写的不错的没有几篇,很多同学都是在罗列从新闻中看到的那些内容,缺少自己的思想,内容空洞,口号性的语言太多。不能找到一个很恰当的切入点来表现主题。
采取措施
综合学生的大体情况,在今后的复习中尽力做到有针对性,以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尝试。
1、加大古诗词背诵默写的检查力度,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2、完善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复习,努力做到不疏漏知识点。
3、做好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课内外的衔接。
4、写作训练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篇章结构的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