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父母一说教,孩子“听不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改变这种状态

父母一说教,孩子“听不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改变这种状态

作者: 弥小木 | 来源:发表于2022-03-31 13:00 被阅读0次

    文|弥小木

    孩子居家上网课,发现她的一些学习习惯,还有提升空间。一直和她说,看到的却是她不耐烦的口头应答,转身一个就是“无视”。

    不得不接受的一个事实是,孩子成了“妈妈-聋 子”。

    什么是“妈妈-聋 子”?这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看到的说法。“妈妈-聋 子”,指的是孩子对妈妈的说教,产生了免疫,觉得妈妈的话很无聊,没有改变的意愿

    《孩子:挑战》是被称为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写的,在《孩子:挑战》里能读到很多关于育儿的困局,以及如何解决。

    《孩子:挑战》里,有好些的孩子,都是“妈妈-聋 子”。

    比如,男孩自顾自地玩玩具枪。不管男孩妈妈在一旁,要安全玩玩具枪的叮嘱。男孩无视妈妈的叮嘱,在玩的过程中,反弹回来的玻璃碎片,伤了眼睛。

    又比如,叫孩子起床吃饭的妈妈,无论叫多少遍。7岁的孩子,依然无动于衷地躺在床上,直到妈妈冲进房间,大声喊叫,孩子才有所反应。

    又比如,男孩在妈妈新种的花园里,肆意踩踏。无论妈妈怎么说,都不管用。在家习惯了这样做的男孩,有一天跑到邻居家,也将邻居新种的花,踩得一塌糊涂。

    面对妈妈的叮嘱,孩子们无动于衷,直到妈妈有更大的动作与反应。这些例子里的孩子,都是“妈妈-聋 子”。

    妈妈们说“不要”“快点”等等的话语,孩子们的反应是无动于衷。大人只有用更愤怒的方式去表达,孩子们才会有所反应。这样的情况,《孩子:挑战》里,称之为“赶苍蝇”。

    妈妈们的话语,在孩子们看来,是无效的,是“赶苍蝇”的行为。“苍蝇”赶完了,该干嘛干嘛,丝毫不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做,才能改变孩子的“妈妈-聋 子”状态?

    《孩子:挑战》给的意见是:不用语言,用行动

    比如,上面的男孩危险玩玩具枪,妈妈可以做的是,把玩具枪拿走,并且告诉孩子原因。

    要催促吃早饭的7岁孩子,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以后不会再催着孩子吃饭。让孩子明白,按时吃早饭这件事,孩子要学会自己负责,不然迟到,孩子就要承受“没吃早饭就上学”的后果。

    乱踩花的男孩,妈妈要做的是,将孩子拉出花园,并且和他说明原因。等孩子愿意遵守约定,不随意踩踏花朵,再出去玩。

    这几个例子,都是妈妈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这是利用“结果”的方式,用行动和孩子交流。比起“无效的唠叨、说教”,更有效、更能改变孩子“妈妈-聋 子”的状态。

    当发现孩子成了一名“妈妈-聋 子”,作为老母亲的我们,内心会有一些挫败感,会有一些失望,这两种感觉,至少我都有。

    接下来,我们能做的是什么?闭上嘴,用行动,而不是语言,去改变这种状态。

    我是弥小木,家有两娃,爱阅读。欢迎关注,共同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一说教,孩子“听不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改变这种状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xn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