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没有像以前那样要求自己每日都进行记录更新,现在只对真正引发自己思考的比较重要的事情进行记录,把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写下来。
过去这一周,有感触的有三件事,分别引发了我对自己、课堂教学以及家庭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 关于我自己
近来的事情是孕检发现了一点问题,找了不同的医生看了检查结果,她们的建议比较倾向于我内心的想法。但从这件事,我再一次看到了自己那种为了完成世俗任务急迫的心情。
我第一次察觉到自己这种心理是去年买房的时候,那时其实对于买房了解得也不多,但就是很急切地想早点定下来,仿佛早点决定就取得了一个大胜利。所以最终定好房子交完定金时,我其实其实没有感受到多大的喜悦,只是觉得完成了这事,以后就不用再为此操心了。
当下,我又察觉自己在生孩子事情上出现了比较急切的心理,所以当一开始知道那个检查结果时我是很崩溃的,不是为别的,感觉自己好像在这件事情上或许会延后完成,这种焦虑与恐惧笼罩了我。后面我哥找了好几个医生询问了结果,他告诉我这没什么事。这消息并没有打消我的顾虑,我甚至开始在心里想先不管那么多,直接试一下看看。在前天我妈打电话给我时,我的焦虑又被她更大程度的唤醒了。视频那头的她,一边断断续续地说几个字,一边止不住地哭,我当时其实很烦,但我还得去安慰她。
从这两件事情中,我觉察出自己似乎是一个极度在意世俗眼光与评价的人。虽然平时我总是很抵触我妈去跟外人炫耀我,但我已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把外界的评价烙印在我心里。我很反感,或许也是因为感受到了这些眼光与评价带来的巨大压力。
努力读书,拥有很好的成绩,进入很好的学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让父母颐养晚年。好像已经是设置好的程序自动地在我体内运行。
但,如果晚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不符合外界的评判有什么关系呢?自己就彻底失去了价值,就是一个失败的人了吗?人生的成败就一定是要在这套常规的价值评价体系里面吗?
我想也不是吧。
二 关于课堂教学
从这周的课堂效果来看,我发现一个明确清晰、难度适中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效果与学生的课堂体验。
这一周,不管是小班还是大班,我都是一开始就明确和学生提出了教学目标,即他们该掌握的知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也注意到了新旧结合,把上一次课的内容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上,这能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畏难感,可以增加他们的信心与掌控感。
以往的句型课可能都是比较晦涩难懂,学生不喜欢,我上得也很累。但这一周,我和学生们都体验到了乐趣与运用知识的成就感。
所以以后的备课环节需要精心准备,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预估与设计。
三 关于家庭教育
昨晚上一个往日也不时过来找我的女生推开了教室的门,我以为她是过来做做作业。在她坐定后,突然给我看了她的整个左手,一直到肩部,满是血印子。我很讶异,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前晚上自己拿剪刀搞的,还说她爸爸拿棍子打她,非常残忍,棍子都被打断成三截。我当时猛地一颤,怎么会如此凶狠地打自己的孩子呢?
实际上,这个学生以前也来跟我吐槽抱怨过她父母,尤其是她爸爸。说在她爸爸眼里,她就是一个垃圾,一点用没有,经常会痛骂甚至是毒打她。
就我了解到的情况,这学生家里还是很不错,应该是一个中产或是富人家庭。但在这样物质很充盈的家里,唯一的孩子却是一个情绪与心境变化无常的情况。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后面我突然联想到自己,好像从进入青春期到现在,似乎从来没有跟父母大闹过,反而一直是以他们的期待为自己的目标。我成长的物质环境其实非常一般,虽然父母都是尽量满足我,但我很懂事不会乱花钱,也不会提出一些他们难于负担的要求。
很多时候听到有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说自己什么都是在满足他,要什么都会买,但怎么越长大就越不听话,甚至还要跟自己处处抬杠呢?
我想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双方的。就父母而言,觉得自己倾全力满足你的需求 那么你就要听我的话,要做符合我期待的事情,要在行动上以满意的成绩回馈,否则就是对不起我的付出。正是这种预期,所以当孩子叛逆时,父母会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委屈的人。而对于孩子而言,从小习惯这种予取予求的模式,因为物质上的丰富,让他们实际比同龄人有更多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所以也逐渐培养了他们内心的那种骄傲与自我,觉得生活就应该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
说到关键点,如今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实际是没有很好利用丰盈物质的结果。对于家境普通的人来说,可能孩子的眼界也没有很开,所以更加知道把心思与目光锁定在学习这类事情上。但对于家庭富裕而父母又疏于或亏于子女教育的,丰富的物质只会助长孩子与世界边缘的接触,变成父母眼里越来越叛逆的孩子。
在我看来,如果没钱,要好好培养孩子,如果有钱,更要好好教育孩子,否则本来是一个优势到后面变成最大的败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