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打开经典的经典”“文学批评的批评”,出版近半个世纪依然盛行,是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的中文专业大学生必读著作。这本《文学理论(新修订版)》以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四位译者的译稿为基础,以英文原版为依据,结合读者的反馈意见,对译稿重新加以修订。
作为一个文学知识基础很弱的理科生,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是很困难的,速度慢,理解的程度还非常有限。但依然能够感受到大师作品的经典魅力。作者博闻多识,对文学作品如数家珍,书中对文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循序渐进,全面又中肯,引用例证信手拈来,总计不到270页的正文篇幅,内容量庞大。以下是个人对《文学理论(新修订版)》部分知识的读书笔记和浅薄理解。
(一)基础知识
“虚构性”、“创造性”或“想象性”是文学的突出特征,尤其是“虚构性”,它是文学的核心性质。一部文学作品,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同时具有“甜美”和“有用”两方面的作用。这两种作用应该是交汇在一起的。文学能够带给人“高级的快感”,具有“审美严肃性”。
文学研究包含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又是互相作用、互相关联的。
根据百度百科,
“文学理论是指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
“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等)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文学史重在对文学的历史研究;文学批评重在对文学的现实研究;文学理论则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
作者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大部分。
(二)外部研究
文学的外部研究主要包括文学与传记、心理学、社会、哲学思想、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作家的生平与其文学作品肯定是存在密切的联系的。作家的生活阅历、读过的书籍、社交等外界影响,对其艺术生命的生长会产生影响。作家从生活中汲取的素材,可能会体现在作品中。但文学作品毕竟是具备“虚构性”、“创造性”的,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不可以直接当做作者的实际生活经历补充到传记中去,需要加以甄别。毕竟,“与其说文学作品体现了一个作家的实际生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梦’”。
创作过程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结合。比如“灵感”就是一些无意识因素的代表,自觉运用技巧性的部分则是有意识的。作家的心理会影响他们对现实的感受,进而对创作过程产生影响,但这不是绝对的。
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作家都是社会的一员,其审美评价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作家的社会立场、态度和意识形态可能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但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艺术创作不是现实的完全照搬,可以包含对现实的观察,也可以含有作者的愿望或者幻想成分。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书中说到:
“文学可以看作是思想史和哲学史的一种记录,因为文学史与人类的理智史是平行的,并反映了理智史。”
(三)内部研究
两位作者很重视对文学的内部研究。书中强调,“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
文学的内部研究内容,包括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谐音、节奏和格律,文体和文体学,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文学的类型,文学的评价和文学史等内容。
1、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作者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讨论很有意思。
毁掉一本书并不能毁掉书中承载的文学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在刊印形式之外依然是存在的。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口头讲述进行传播,但即使不诵读的时候,作品也是存在的。如果说文学作品存在于读者的体验中,但读者没有体验作品的时候,也不能否认作品的存在。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作者的经验,当作品完成时,作者的创作经验就停止了,但作品仍然存在。
“艺术品似乎是一种独特的可以认识的对象,它有特别的本体论的地位。它既不是实在的(物理的,像一尊雕像那样),也不是精神的(心理上的,像愉快或痛苦的经验那样),也不是理想的(像一个三角形那样)。它是一套存在于主体间的理想观念的标准的体系。必须假设这套标准的体系:存在于集体的意识形态之中,随着它而变化,只有通过个人的心理经验方能理解,建立在其许多句子的声音结构的基础上。”
2、叙述性小说的分析批评
小说的分析批评通常把小说区分出三个构成部分,即情节、人物塑造和背景。这三个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决定。
戏剧、故事和小说的叙述性结构传统上称为“情节”。情节中一般会包含冲突,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己之间的冲突。冲突具有“戏剧性”。在小说或者戏剧中,随着情节的发展,各种冲突不断转化和升级,将故事推向高潮。
塑造人物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给人物命名,一些带有深意的命名会让人物非常个性化,比如任我行。还可以为人物设置特定的举止习惯、姿态或者言论,比如有些人物会有标志性的“口头禅”或动作,楚香帅的摸鼻子动作、陆小凤的眉毛,都是标志性的。人物塑造可以使静态型的,也可以是动态型的或发展型的。“静态塑造”的人物一般会显得比较单一,缺少变化。“动态塑造”的人物则会更加丰富立体。
背景即环境,可以营造某种情调和效果,让情节和人物塑造都处在特定效果之下。家庭内景与人物的关系更密切,可以是对人物的一种隐喻性表现。“一个男人的住所是他本人的延伸,描写了这个住所也就是描写了他。”背景可以是一个人意志的表现,自然背景可能会投射出一定的人物意志。背景也可以是某种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的或者社会的,个人无法掌控或者改变的强大力量。
3、文学的评价
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和价值。
“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强调艺术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即不直接导向行动的目的),强调“纯粹美”比“依存美”或实用美具有审美上的优越性,强调审美经验者的无利害性(他必须不想要占有或消费或转向那引起知觉的感觉或意动)。”
俄国形式主义制定了审美评价的标准——新奇和惊异。人们对过于熟悉的语言组合或者说陈词滥调已经无感。于是作者对语言进行了“变形”,“使语言奇异化”,一种是使熟悉的而语言奇异化,另一种是把奇异的语言通俗化。这种奇异化带来了新鲜感,带来新的感知。
很多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学作品,给人的感觉常常是每读一次都会产生新的感想和收获。这通常是指的发现了新的层次上的意义。很多流传广泛的经典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和广泛的审美价值,能够在自己的结构中包含多种能够给予后来时代高度满足的东西。在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中:
图片来自网络“头脑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和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方式,对音乐较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那些具有更高的理解力和敏感性的听众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含义。”
以上是阅读《文学理论(新修订版)》的读书笔记,可能很浅薄,可能有错误。这本书包含的知识太丰富,需要反复阅读、理解和体会,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更正错误、加深理解。
2017.04.22雾凇
网友评论
很意外,你会读这么专业的书。的确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