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真是匆匆,转眼就又是一个月。
开学后的第二个月,她逐渐熟悉和适应了初中的生活节奏。只是,我晚上下班太晚了,到家还要做饭,吃完饭8点半快九点了,顾不上她。或许,该考虑明年换份工作了,这样她进家有现成的饭吃,我也有时间陪她。
数学,在认真考虑之后,还是续报了辅导班。因为她实在没有自已往前学的时间。周末被兴趣课占去了很大一部分,还要留出时间和不在一个学校的好朋友一周见一次面,玩一玩。通常都是带着作业去对方家,也算见面了,玩了。而那个辅导班,暑假一直在上,进度已经快把七下数学讲完了。老师是教了她好几年奥数的老师,讲的很好,时间又定在周五晚上,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挺适合她的。等于是花钱买了提前学的时间吧。初三之前跟着机构过掉整个初中数学,腾出大量时间开始中考前的刷题和学物理化学吧。
语文,从十一长假以后开始跟着杜老师上线上课了。趁着现在还有时间有精力跟着老师多读一些经典文章,多写几篇作文挺好的。初二以后就要把重心放在理化上了,不可能再多分精力给语文了。
英语没有报课。其实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下功夫背单词,读课文,拓展阅读。以她之前报课学新概念一的经历来看,报课作用其实并不太大。所以,现在就是紧跟学校的节奏,背默单词,背默范文,做学校的教辅,盯紧她的错题。至于自学新二,平时已经抽不出时间,放在寒暑假好了。
她也还上着素描课。既然从小喜欢美术,就做两手准备吧。毕竟凭裸分进省一类重点高中在河北太难了。又是女孩,到初三理科成绩有太多不确定性。中考美术特长生是第二条路。先这么走着,且走且看,既然有这个爱好,就两条腿走路吧,万一真可以利用呢。替孩子做好学业规划,铺好路,什么情况都预估到,也是父母的责任。
我欣慰的,是她在紧张的学习同时,依然抽时间看了一些书。《朝花夕拾》是带到学校的必读书,别的孩子大都走马观花只看了老师要求的部分。而她一篇不落都认真读了,还跟我讨论看不太懂的地方。把十集《先生鲁迅》也看了,说更了解鲁迅更理解他的文字了。李毓佩的书《有理数无理数大战》读完了,还坚持每天晚上听我读一篇《时文选粹》里的文章。
别的学校都月考过一次了,只有她们一次没有大考过,要直接迎接期中考试做为初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考试了。她平时的小测,依然还会有“小学后遗症”存在,比如地理也会因为算错一个得数而丢点分。历史,也会因为有一个错别字写错人名或地名被扣一分。计算,错别字都是小学遗留的顽疾,偶尔就会发作一下。
感冒了一周,天天鼻子不通气,流着鼻涕去上学,不知道她和同桌男孩谁传染了谁,两个都流鼻涕制造许多废纸的孩子居然还达成协议,谁带纸,谁带垃圾袋,平时垃圾袋放谁桌兜里,谁周五扔垃圾。她给我说的时候,笑得我喘不过气来,真可爱的孩子们,真可爱的年少时光啊,任何小事都有着别样的快乐滋味。
校园门口,下午放学时分会有各类小吃车停留。她也给我讲孩子们怎么躲过值周生,晚点回家,去买了分着吃,今天她请谁了,明天谁请她了。多年之后,学校门口的小吃车也会是一份温馨的让嘴角挂上笑容的记忆吧。
且去经历,去尝试属于自己的生活吧。只要你回头,妈妈就在那里,等你倾诉,给你温暖的怀抱……
而我,这两个月,习惯了每晚匆匆忙忙的下班回家,做饭,时不时的陪聊,在她写作业的时候偶尔被喊帮忙查什么资料,帮忙校对答案,整理错题,临睡前读一篇美文给她听,也习惯了早早被闹铃叫醒,做好早饭,送她出门,只不用我再送去学校。
习惯了周末的大采购,周末的洗洗涮涮。校服一周都穿,不再如小学周中就可以洗。阳台上晾晒的校服成为每个周末例行不变的风景。周末,在暖暖的阳光里闻着晾晒的衣物散发出的湿漉漉的清香,旁边灶台上蒸着的一周的主食馒头,或花卷,偶尔也做几个糖包,包子给她解馋的锅里也腾腾的冒着热气,日子就在这混合的气息里那么真实,生动,温暖,踏实。
在她写杜老师作文课布置的作文的时候,我也会拿起笔写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当然是为了陪她,为了让她也愿意去写,在那一刻,真希望自己也还是当年无忧无虑的孩子。只是,在停笔之后,又马上会回到现实,招呼她赶紧收拾好,去上素描课……中年老母亲的日子,与一地鸡毛中偶尔寻一点旧梦也是安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