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读随感】:信念决定决策的质量
多年以前,和朋友们一起打保龄球。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尤其是想到瓶子的关联性之后。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游戏,尤其是当几个瓶子之间的关联没有有效建立的时候,毕竟保龄球的冲击面也是经过科学计算的。
初学者的行为通常都是眼睁睁地看着保龄球冲向球瓶,自己也在那里跟着用力,希望能将瓶子全部击倒。我注意到朋友中一个高手,他扔出球后,就转身表情轻松地去拿啤酒,然后就等着传来激动人心的各种全击倒的声音,然后就和朋友们击掌祝福。我感觉他的真正享受并不是在瓶子被击倒的时候,而是保龄球还在滚动,他已经胜券在握的小酌了。这种感觉的确让人向往。
我问他你怎么知道一定会全部击倒呢?他说:真正高明的决策者在决策的时候就知道决策的结果了,而想着结果即将按照决策预定慢慢实现,那不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吗?
是啊!这哥们说的话如果翻译为学者们经常讨论的是结果还是过程重要的争论,那就是,结果可控下的过程享受,也就是说,既在乎了目的地也欣赏了过程的风景,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我可以做到吗?”这是自然而然的提问。
“很容易啊!只要你相信决策是一门科学,保龄球是一门科学,那么你就可以做到”,他很坚定的说。
“这没问题,我们就是科学主义出身啊,虽然不一定能成为科学家。”
于是,他给我极为细致地讲了球道上各种标记的含义、分瓶情况下补中的关键入球点及其力学原理、球的磅数的相应调整等等。半小时后,有时我居然也能像他那样喝着啤酒背对着决策的成功了。这的确很享受。
但是,如果将保龄球的决策纳入到通常的决策思维中,这模型就太简单了。很明显,它所呈现的决策情景是相当简单的,最主要的变量恐怕也只是自己的身体状态和出手的感觉而已。也就是说,如果一切是确定的、一切是熟悉的或者即使不熟悉也可以通过训练成为习惯,那么这样的决策就是简单的,或者说决策的质量是可以完全保障的。
今天的背景下,决策所适用的时间长度、决策所影响的范围、决策对人心的影响,都越发地难以估计。如果还是希望用几个模型来简单模拟,恐怕就太天真了。例如,日本经济学家在制定经济运行模型时,恐怕没有考虑到安倍会因病辞职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影响。所以,如果决策环境和决策事件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决策的质量就根本上是一个伪命题。
我们不想陷入不可知论的范式里。但是,我们的决策却无论如何绕不过“我们是无知的”这一基本判断,除非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是无知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欣赏式的决策。
进一步,这恐怕就是为什么人们愿意去读历史,也愿意从纷乱的历史中得出“轮回”的结论。须知相信一切都是重复的,才是战胜不确定的最重要的原则。
这样一来,绕几个逻辑小弯,我们就似乎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信念决定决策的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