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酷暑出门去,为北园社区的暑托班小朋友讲院士故事。小朋友不多,于是一楼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们也有上来听的。
总算圆满完成任务。不枉我上周用一天一晚时间读了两遍《杨嘉墀传》,昨天又是一个完整的白天+一个通宵,做好了讲座PPT ,今天睡到中午起床,胸有成竹地赴约。
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荣誉勋章的科学家中,苏州籍院士有四位:王淦昌、程开甲、王大珩、杨嘉墀。而所有23位“两弹一星”科学家中,很少有人既参加两弹(核弹、导弹),又参加一星(人造卫星)的,杨嘉墀是那个难得之才。
杨嘉墀被称为“测量原子弹的人”,在原子弹、氢弹、导弹中,因为他的努力,才留下重要数据,取得成功!而如果说在两弹中他是重要配角的话,那么,人造卫星的制造中,杨院士就是真正的主角,1970年上天的那颗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总设计师就是杨嘉墀院士。而在后面的宇航员上天等等事业中,杨院士更是灵魂人物。
不过,我最喜欢讲的故事,是一些小花絮,比如他做的假肢,比如在中关村,他看上去就是一个和蔼的老爷爷。
1968年底,杨嘉墀处境艰难。11月初,北京礼花厂一位青年女工在一起意外爆炸事故中被严重烧伤,截肢后需要做假肢,杨嘉墀被派去做假肢。杨嘉墀研制的假肢既先进又实用,技术含量特高,在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杨嘉墀研制的假肢不仅帮助了青年女工,还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1956年杨嘉墀全家回国时,带回了一台20英寸电视机,当时没用,两年后的1958年,中央电视台开播,杨家电视机成为中关村热闹地。
这些小故事都是读传记看来的,细节打动人,有血有肉的人物才是立体的,才有可能是可爱的。科学家也是,千万不能把他们概念化。
我为什么愿意留在名人馆的志愿者团队呢?主要还是名人馆里故事多多,只要我愿意发掘,就有讲不完的名人故事,这才有动力去把我书橱里的几百本人物传记一本一本拿出来读,哪怕只是快速浏览,一天读一本人物传记,日积月累,那也是很大的一笔财富。
古城区不方便停车,我去时打车,回家时乘了六号线,地铁通到家门口的感觉真好!
六号线很空,舒舒服服坐着,去微信群聊天,自从昨晚连发了几个我们当年读《史记》的视频,又勾起新老学友的读书热情,一声吆喝,就又建了一个《史记》群,有我们老班长judy 老师带领从头开始阅读《史记》原文。
图九是《史记》阅读新群,有兴趣的学友可以来一起读书。
聊天时间有点多了,四点到家后,到现在只读了两回《红楼梦》,是还没背,现在我要去读书了。
时间实在不够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