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这个朋友似是而非呢?
大概是我现在都不太清楚,到底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我们之间的友情。
有时候我觉得她的灵魂是这个世界上离我最近的。
有时候又觉得以后可能都不会再联系。
不再联系,当然不是说发生矛盾就此绝交了,而是说我们的生活就像相交的线,过了那点之后,越来越远。
那个点,就是我的初中。
初中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典型性不合群的好学生。因为原生家庭和个人成长的一些原因,交友观念还停留在“我是成绩好的所以只能和成绩好的同学一起玩,成绩差的同学都不配和我交流”的阶段。
而我的这个似是而非的朋友,嗯,为了简述,称她为木桶,就是好学生这个群体里的一员。
当时班级里成绩好的那几个学生,关系都特别好,她们的那个小圈子,是我很想加入但是又每次都加入失败的。
当然了,那个时候我还不明白一个道理。人与人相处,并不是按照家境、金钱和能力等硬性条件区分的。只是相似的家境,相近的资本,相差不多的能力能让两个人的共情感更强,相似的眼界让这样两个人的话题更多。不过归根结底,能真的成为好朋友,还是要看性情的。结合相遇的契机和是否抓住了这个契机,我觉得朋友归根结底还是看的缘分。
不过那个时候我还不懂得这么多嘛
我只是觉得,既然我是成绩好的学生,我就应该融入这个集体,如果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
嗯,多试几次之后我就感觉到了,这个团体太紧固,我大概是突破不了的。那个时候我大概明白了结交朋友的第一个原则:得不来的,不要强求。
不过在屡次对这个小团体的突围中,我还是与这个团体里的个别成员结下了浅浅的友谊的,木桶大概是其中一个。但由于我认清了这个团体不可攻克的现实,日后和木桶的交流频次渐渐稀疏,以至于我现在回想我们的过往,几乎只剩那么几个可怜的片段。
有一个,是初中的时候。
我也忘记了课间讨论话题的前后内容了。只记得我怀着莫大的沉痛和无奈,用麻木和习以为常的语气和她说,“今天往前的每一天,没有一天是按照我想的样子过的。”
她看了看我,想了想我说的话,回复以我同样认真的回答,“是吗?那你也太可怜了”
嗯,并赠送了一声深深的叹气。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心境大概可以归结为少年不识愁滋味,或者是放荡不羁的灵魂不满足于应试教育的摧残和压迫。
第二个片段,大概是最近的某次微信聊天。
我看她的朋友圈,发着她聚散离合的生活,发着她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福至心灵般,给她发
我:我关注了你的朋友圈,感觉你颇有我的风范嘛
木桶:明明是你有我的风范
我:我当初万万没想到,多年之后我竟然会发现咱俩如此相似
木桶:你还不了解我
然后她发给我了几首她写的诗,文辞朴素自然,有叙事,有记录,有感悟,是现代的风格。
我:我初中的时候也总写。
我:感觉现在写不出来了。
木桶:怎么?你是埋汰我?
我:并不是
我:怎么说
我:缺少了强烈的情感。
我:可能是你初始的能量比我多,生活耗尽了我的能量,却没耗尽你的。
我:也可能是我的警戒线比你高很多。我剩的能量一样多,我以为我被耗尽了,你却还能执着的继续向前。
木桶:怎么听都不像在夸我,你就是变着法的夸你自己╰( ̄▽ ̄)╭
我:没啊
我:你没看明白嘛。我是在说
我:或者我没有你的勇气,或者我没有你有力量,或者我的选择不如你自由
木桶:应该是警戒线的那个
木桶:我是那种,只剩下一分力气,也会耗尽的那种
嗯,木桶大概就是这么个神奇的人物。
她初中和我是同学,高中也是,然后大学,作为一个女生,学了个坑爹的物流专业
毕业后这姐们就穷游去了
走在高速出入口附近拦顺风车,住沙发。
有时候,沿公路走个半天也拦不到一辆,她们就去路边的果田里偷梨。
我以一个社会主义新青年的身份质问她,偷梨有何感想?
她回答的一脸正直:甜啊!
我和她,大概会一直这样,不远也不近的走下去。不会天天闲聊,但若我感到寂寞和孤单,想找人聊聊,大概第一个就是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