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上多给人温暖
不能以自己的能力要求别人
言语过激
珍惜长时间的情分
回复的内容里,全是行为的指导。虽然没有明说,但这些指导的背后都是同一个逻辑:维持、存续
我可以理解你们身上形成这种价值内核的历史性因素,但我理解不代表我接受和认可。若在你们的内核前加上一个定语,会是「浮于浅表」的维持存续,存在下去的意义都是苟且。
1. 行动建议追问
下面我追问下你所给的行为建议。
给人温暖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期待的回报是什么?
什么才是温暖?是安抚好当下的情绪?
假如这种离厌的情绪冒不停就一直去安抚?
不以自己的能力要求别人,那拿什么去要求别人?
若换做其他的要求,只要是对别人要求,最终都会落到自己的能力者一出发点上,试问有脱离于个人能力基础之上的诉求吗?
为什么会言语过激?还不是能力不适配吗。
言语过激又如何?
造成的后果罗列出来一条条分析,你们会说别人不好过会影响自己不好过,这个逻辑还不是「维持存续」的内核?
知道什么是不破不立,矛盾问题不在内部剧烈发生,怎么会有新秩序新局面的出现?
你们会问经受这矛盾的代价,我的回应是宁缺毋滥,不要腐朽的表面关系,内部破碎不堪的关系。
珍惜长时间的情分,请问为什么要因为长时间就需要珍惜?长时间等价长价值吗?
不是有工作十年却只有一年的经验,这里的十年和一年怎么分辨?
可能你们觉得以上发问是胡搅蛮缠,想想为什么以上信息给你们第一直观会是胡搅蛮缠感觉!
2. 能力不足别给意见
有一个很滑稽的事,就是你们想当然地判断我为结婚买房的事心里压力很大。我正式回应你们:房子的事根本就没困扰过我,结婚的事我也不放在心上。
别再认为我佯装懂事对这些事只字不提,以缓解你们的焦虑。说实话,我没那份心。在人际关系上我从不考虑隐忍,我只对我自己隐忍,只为自己而活。
还有你们所谓的工作压力,我没有。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考虑结合项目怎么让自己玩得开心。
你们也别含沙射影地来厦门看房,
我是一个只有自我满足达到一定量时,才会考虑建立外部关系的人。好,这会造成一种情形,对自我的期待越高,自我满足越难达到,外部关系便会始终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中。
支离破碎那么久重建啊,没发现上面语句的前提是对自我期待的提高带来的能力提高吗。
当然,我也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个社会个人的能力不重要,其所处的资源关系才重要。看过的很多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给出的就是这个结论。
但别误解这里的「资源关系」,像城镇里这类乡土式的资源关系,交换的仅仅是给你自家种的菜,养的鸡鸭。
这样整合起来的资源关系,完全可以被市场关系取代,还省了人情交往的麻烦。乡土资源关系整合起来的是人情社会,市场整合起来的是陌生人的契约社会。
这两者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但人对这两个情境有倾向之分。而我就属于后一种类型。
还有一个要补充的就是二八定律。百分之八十的人占有百分之二十的社会资源,然后一堆人在里头拼抢;另外,百分之二十的人占有百分之八十的社会资源,他们会把手头的资源以市场化的方式给出,为了获得超额收益。当然,百分之二十的群体内,人际关系也有很多依赖于旧式的宗法结构运行的,莆田系便是典型。但其价值溢出的部分可以让更多的人共赢。
3. 主动道歉、哄人什么操作
「哄」的本质是掩盖问题。
这类的问题非常多,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会离婚?就是因为谈恋爱的时候有什么问题都靠哄,都靠拖,从不解决问题拖着拖着就结婚了,你以为两个人关系挺好,其实两性关系中全都是地雷,结婚之后还这么处事的话,最后肯定要离婚,因为现实规律并不以“哄”为转移。
但她会认为这牵扯到尊不尊重的问题,变成态度的问题。
4. 媒介即信息
最后想说的一点。关于你们所接受的信息,与与之形成的观念塑造之间的关系。
你们根本没有能力得到一种解构的视角。就问你们,怎么看待信息,你们有自己清晰的态度吗?
信息源: 电视、移动端信息、书本
电视
需要知道一点,内容生产需要对应其受众群体,观众群体又反过来塑造生产内容。
就问现在电视端还有什么有价值的资讯内容能够提供?不是偏颇,而是当你看到自媒体时代来临,内容生产溢裂后内容的价值序列,你就明白电视端以及沦落为何等的垃圾内容。
看了这么多年时事政治分析,军事分析,连获得对这门学科最基本的框架性理解都没有吧。其实也不应该有,因为这些内容本质上就是为了消解观众,满足他们了解宏大时代的需求。
移动端
- 网易新闻端
- 微信公众号
首先,网易新闻端建议直接卸载了。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内容生产平台,没有签约的内容生产者,只是一个资讯爬虫。
微信公众号:优质的内容号很多,垃圾内容号更多。但受限于认知能力的瓶颈,根本没有能力发现好的内容号。
书本
有能力看所买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的书吗?推不动吧。
而选择看的都是什么垃圾出版社的书?
再者,从一个人使用的工具也能看出其阅读段位。
知道现在我对你们知识观念所给出表达的感受吗?
论语里的「乡愿」。
日常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对现代性的体认,接受的资讯都是带有明显选择性偏向的,已经沦为是功能性文盲。
就像刚刚发的啥子憨夫的文字,一堆折翼体的小感悟。我带的99年的学生都已经学会拒绝这样的小感悟,而你却还不时地发这样那样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是不对,而是一些正确的废话。不接入一个体系或者提供一种具体情境,这些内容都是害人的。但是发送者在那一刻收获了些许自我感动。
现在的年轻人群体中,形成了一种成长中要极力避免陷入自我感动式的氛围。这特别好。
但是他们这个群体的这种明确的自我审视意识不局限于他们这一代,可以扩展到任何一代。只是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发声大小不一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