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节,熟悉的民谣仿佛在耳边唱起: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一.端午节,包粽子。
端午节,最大的习俗就是吃粽子。虽然现在超市卖的粽子各种各样,口味翻新。有豆沙粽,蛋黄粽,肉粽等。但是,我还是最喜欢吃传统的蜜枣粽。每年都要亲自动手包,吃起来才有过端午的味道。
这不,我去超市我买来了包粽子的材料,糯米、蜜枣、箬竹叶,还请来了邻居来帮忙。于是,我们开始忙活起来了。先把糯米用清水泡上三个小时,箬叶用沸水煮透消毒,再用清水洗干净,还要把棉线截成一段一段的。准备工作做好了,我们开始包粽子。把两个箬叶合在一起,折成一个漏斗状,填上糯米和蜜枣,再把箬叶的对面折过来,用棉线缠绕几圈,一个小巧玲珑碧绿清新的四角粽子就做好了。然后把做好的粽子放进锅里,锅里添上凉水没过粽子,大火煮沸,转为小火,再煮一个半小时,关火后再闷上一会,捞出粽子放凉水中泡一泡。这样煮出来的粽子软糯可口,粽子包开时一点不沾粽叶。
粽子做好了,迫不及待地包开几个,放在盘子里,撒上白糖,真是美味佳肴,散发着箬叶的清香,糯米与蜜枣融合,香甜软糯,入口即化,好吃极了。
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把粽子分成小兜,给街坊邻居送去,传递的是邻里亲情、社会和谐!这才是端午的味道。
二,端午节的现代意义。
端午节,2008年起,列入国家法定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与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吃粽子,挂艾叶,做香包,赛龙舟,祭屈原……,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表达着人们在富足的新时代,不忘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传承着先人们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多彩,使我们的精神丰盈!
随着,2009年,端午节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了中国的文化名片,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有气有节的民族,有无数的像屈原一样的爱国将相,他们爱国爱民,刚正不阿,坚贞不屈,为国捐躯。他们是我们中国的脊梁,是祖国永远不倒民族之魂。因此,端午节,也是一条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
端午节,也叫“卫生节”。是先人们,在最炎热的五月,过的是“驱毒避恶”的节日。农历五月气温骤升,瘟毒为害,古人称之为“恶月”,因此,这一天传统习俗是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插艾草,洗百草澡,用草木灰水煮粽子等这些习俗有助于消瘟毒除秽气,改善个人卫生,所以端午称为“卫生节”是恰如其分的。
如今,新冠肺炎病毒仍然在全球肆虐,做好卫生防护与维护生命健康尤为重要。我想,有关端午节,挂艾草,洗百草澡的习俗,对于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端午节的别名很多,比如:“端阳节”,“天中节”,“天医节”,“诗人节”,“粽子节”,“卫生节”,“女儿节”……从这些名字中就能体会到端午节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三.记忆中的端午节。
记忆中小时候的端午节,小孩子也是比较欢喜的。可以吃到“糖包子”,“糖糕”,“油角子”等平时吃不到美食!记忆中,端午节,总会逢着麦忙的季节,勤劳纯朴的农人,用刚刚打下来的新麦子磨成的面,做成“糖包子”,“糖糕”等美食来犒劳自己的辛劳,还不忘与大伙分享。总是把做好“糖包”等的美食,端到打麦场上,与父老乡亲们一起品尝。傍晚,吹着凉爽的夏风,吃着这些所谓的美食,有一种说不出的富足与惬意!现在回忆起来,感觉特别甜蜜。
记忆中的端午节,小孩子总会佩戴香包。几个月的娃娃脖子里还带上一个香囊娃娃。香囊娃娃是蜷着一条腿,头上扎着一个冲天炮,很是可爱!香囊香喷喷的,可以驱虫防蚊。据说,带着香囊,不能到菜地里去,会把蔬菜熏坏的。端午节,小孩子还有穿黄鞋的习俗。用黄布做的鞋面,鞋头上绣着石榴、青蛙等图案。
记忆中的端午节,有趣而炎热,开启了是人们最难熬的季节。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先人们从食物中,植物中探寻着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灵丹妙药,也探寻着生活的趣味与和谐。在此,非常感谢先人们的智慧,发明了如此可爱的,充满人情关怀,又顺应天地自然的传统节日。
四.端午赞歌
端午节,含义丰,首个申遗就成功。
端午节,文化广,民风习俗永传扬。
吃粽子,挂艾草,粽香艾香满堂飘。
划龙舟,祭屈原,家国情怀代代传。
做香包,五彩线,吉祥如意挂心间。
粽香四溢,激起了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艾叶流转,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龙舟竞渡,表达了家国情怀永相传。
诗意弥漫,拨动了两千年的文化积淀……
端午节,浓缩了多少的文化内涵啊!给我们带来多少的生活趣味与智慧啊!它是先人们留给后人的无限精神财富。如此美好的节日,我们要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