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345/52ba1d6fe69ec0c9.jpeg)
某期【演员的诞生】中,宋丹丹导师说了她理解的演员分为两种。
哪两种?第一种是演词的,只要给词,管它是什么词,合理不合理,演员都能说出来,这叫说词的机器人。对观众来说,这其实是我们最常见到的演员种类。我们常常看到,电视上一个演员在不该哭的时候哭了,不该笑的时候笑了。不该说话的时候....总之,让我们看的人很尴尬。
第二种是演人的,演员知道要演的是什么人,该怎么说话和行动。知道这个人怎么长大,在什么样的家庭长大,把人物成长经历捋清楚才来演。一个完整的人物就好比一座冰山,冰山底下一大坨,上面就这么一小坨。表演只是浮在冰山之上的一坨,冰山之下的人性,需要花大工夫去研究推敲,才能演出一个立体的人物。搞明白了底下那一大坨,才能明白为什么这个人物遇到事情是这样的行为语言,这样的态度,而不是别的态度。搞清楚了这些,才知道该怎么恰当的表演。而不是像牵线的木偶,让笑就笑,让哭就哭。
什么样是好的表演?当然是第二种。
宋丹丹虽然是在说表演,但与阅读的境界不谋而合。阅读的境界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认识字的,把书里面的每句话都读到了就完了。这种类型的阅读者,属于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看起来读了很多书,却没什么效果。比如孔乙己,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那又如何?信息没有变成知识,就没有大的价值。多数的学习者属于这种低水平勤奋者。
第二种,于无字处读书。李总理曾说他人生的理想之一就是于无字处读书。啥叫于无字处读书,就像宋丹丹说的冰山理论一样,作者说出来的,只是浮在冰山表面的一角,没说出来的都隐藏在冰山下面,等待着贴心的读者去挖掘。
作为读者,理解了书中的每句话,透过书中的话,看到任务的冰山之下,人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心理下说出来什么话,做出来某些事,自然就能进入到作者的世界,看到背后还没说出来的话。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345/c16d097f19da7243.jpeg)
举个栗子,近来有个朋友跟我讨论这句话,[一个没有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这句话是电影芳华里面的,最近被很多人引用在文章里。我和朋友都没有看过芳华。她对这话有不同意见,她认为这句话不合适,从她的生活经验看,是善良的人更容易表达和传递善良。我觉得那句话大体没错,是她理解的有偏差。她的关注点在善良的传递,但显然这句话的关注点并不是善良的传递,是识别。我对这句话有个脑补画面,驯马女叶澜依对甄嬛说:“王爷对我的那点好,在你看来或许根本不算什么,但于我,已是这毕生不可得的温暖。”朋友也同意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句话就成立。
有学生问季羡林写作无灵感怎么办,季羡林说就像水喝多了尿自然有。很显然,他省略没说出来的,就是有效阅读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看到作者没说出来的话,进而产生生活的联想,开始对比,思考,接着文思如尿崩,拦都拦不住。
再举个栗子,拆书帮这几年挺流行,何谓拆书?就是把一本书的内容详细拆解,总结出书里的基本规律和精髓,让它和自己的经验,知识产生联系,从而让书本知识化为己用。
据说阿里巴巴也请了拆书帮的专家,按照月度或季度,在固定时间,固定人员一起来阅读同一本书的同一章节,然后互相分享从书中看到了什么,跟自己的工作有什么关联性?大家分享完毕还得定期写读书心得上交。马云为什么要这么做?当然是认定了市场竞争大潮下,谁进步的快谁更可能占有先机。进步的捷径之一就是有效阅读。
为什么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没有阅读,就没有有效的思考,你所烦忧困扰的,往往都是古人反复思考过几百遍,给出过几百种应对经验的事情。我们没必要做无用功。杨绛生前曾回复某苦恼的高中生一封信,信中说,你的烦恼来自读书太少,无谓的思考太多。
学会阅读,才有机会做一个高段位勤奋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