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志红《身体知道答案》一书中有描述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司机遇到了20次强盗客人。
武志红在一个下雨的晚上想打车到某个楼盘,当时打到的出租车司机给了他很不好的感受。一路上司机把他当坏人看,在交流中话语也很不中听,好几次让他极为恼怒。
攀谈之下,武志红了解到这位司机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碰到20次客人不给钱的情况。在司机的视角里,总认为这是客人的原因,或是运气不好,却从没想过是不是自己造成的。
依照武志红的分析,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际遇,是因为他内心中有“充满提防的内在小孩”和“经常实施迫害的内在他人”这样一个内在关系模式。他的外部关系模式,不过是这个内在关系模式的自然展现而已。
虽说是芸芸众生,但每个人确实都有自己独特的信念和生活。
即便是同一个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不一样。即便是同一句话,每个人听到的也不一样。
大家都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投射。
好几年前,看到佛家一句“境随心转”。就是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
心理学的情绪ABC理论也有这样的意思。理论的核心是外界发生什么事情并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我们内心对外界事情的看法和认知。什么样的看法和认知会引发什么样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觉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想法让现实成真。
比如,工作中感觉其它部门故意不配合我,认为是因为看不起我/之前有什么事让对方生气了等等。但事实也许另有原因,比如那个部门最近安排的任务有点多所以部门成员忘记了,又比如部门接到相关通知但不清楚具体怎么开展,而且又没有人跟进就不管了。如果带着情绪去催促部门合作,可能真的会引发部门间的不配合和争吵。
很多人,都在这样创造自己的人生。靠着自己的信念,形成了自己的生活。
不是说要怀疑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是给自己这样一个空间。也许有时候我们认为的“事实”,只是我们相信和认为的。
放下自我的猜测,不带情绪地观察事实是怎样的。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会发现一些神奇的事情。
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实验室有招助理的活动。我当时从某个渠道了解到实验室还挺缺人的。有一位同班同学主动打电话联系实验室的老师争取名额。后来在跟这位同学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对她来说是通过自己争取而获得的。因为她认为自己以前比较被动,错过了很多机会。这次事件显然对她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所以,即便我知道她正常报名,不那么争取也可以获得机会,但我下意识地什么也没说。因为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信念是否积极。比如在下一次争取机会的过程中,她的积极确实很有可能给她带来很大的助力。我相信带着这样的信念,她也会有更大的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又比如,我小学一年级,放学到家的时候爸妈还没到家。我因为闲着无聊,就在门口写作业。当时有路人看到,夸我以后肯定会读书。
奇怪的是,虽然我当时成绩不佳(而且自觉极差),这句话却深深印入我的心弦。
后来即便我小学低年级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但是到了初中、高中,我的成绩真的还不错,甚至能在班上拿第一。
路人的这句话可能没那么重要,但是我把它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也可能是因为这样,这句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也许对有些人来说,这个社会套路太多、人心不古。
但我们确实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只要你珍惜符合你理想的那些事物。也许是一株草,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个人。
当你的内心用这些你喜欢的东西填满的时候,你就拥有了你喜欢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