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写作,写了至少三年以上,或者说,想在写作上有所成就,想走这一条路的人来说,一定不止一次地问过:我为什么写作?这样到底能不能写出来?我能成功吗?我还要不要坚持去写?
近日,又读林清玄的文章。其中,在读了《在梦的远方》《我看写作》两篇后,我似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92879/6a98291578b2d2f0.jpg)
《在梦的远方》,主要是写母亲对林清玄的影响。在文后部分,母亲给林清玄讲的一个故事,不妨先来分享一下。
这是一个日本童话。
阿呆和阿土一起去旅行,俩人来到海边,因疲累睡着了。阿土做了一个梦。梦见对面海岛上住了一个富翁。富翁的院子里栽着许多茶花。在一棵白茶花树下埋着一坛黄金。
醒后,阿土把梦告诉了阿呆,并叹息地说:可惜是个梦。
阿呆听了信以为真,让阿土把梦卖给他。于是,阿土把梦卖给了阿呆后便回了家。
阿呆买了梦后,就朝小岛出发,来到了岛上。发现岛上果真住着一个大富翁,院子种了茶树。于是,阿呆便留下来做了富翁的佣人。第二年春天,院子里茶花开了。可惜全是红色的,没有一棵是白茶花。阿呆没有气馁,继续住了下来。这样等待了一年又一年,很多年过去了。这一年春天,茶花又开了,其中就有一棵白茶花。阿呆便在白茶花树下挖掘下去,果然有一坛黄金。阿呆成了富翁,辞了职回到家乡。
而卖了梦的阿土仍然是穷光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梦想,相信自己,并坚持朝梦想出发。
正如文中写道:
母亲告诉林清玄,“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
“母亲自己是个保守传统的乡村妇女,和一般乡村妇女没有两样,不过她鼓励我们要有梦想,并且懂得坚持,光是这一点,使我后来成为作家。”
林清玄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榜样给我们参考,启示我们,坚持梦想,就可能成功。
注意,他说的是“可能成功”。我想有两个意思,首先要去写,不动笔写,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二是坚持。天天写,每天写,长年累月,十年如一日。林清玄从小学开始写作,写了一辈子。可能成功,也包括不能成功。也就是说,坚持不一定成功。那么,除了坚持,还有哪些是影响成功的因素呢?
《我看写作》中写道,作家有三种幸福:首先,是不断地寻找思想的更高境界。其次,不断探索心灵更深的可能。“特别是散文作家,因为写作,必须每天面对、整理、回观自己的心,一点一点地深入,如实地看见自己的心。由于每天静观自心,所以能自反而缩,一往无悔,在众声寂寂之时,维持自己的高音;在众声喧哗之时,还努力唱出清明之音。”第三种幸福,是能与有缘的人分享人生。
我认为这三种幸福,指的是写作的好处和写作的现实意义。
“与内心深刻的情意相比,文字显得无关紧要~往往最简单的最能凸显精神,最朴素的最有隽永的可能”。
我理解为,好的文章,好的语言,写到最后只是回归到自然质朴。什么词藻、技巧、形式等已经不重要,化为无形。写作达到天人合一炉火纯青的地步。正如林清玄所说,最后进入自由写作状态。
“当一位作家,最辛苦的是走向了一个孤独的旅程,人生不论欢喜或苦痛,都是自己在孤灯下完成。纵使有人分享,也是很长时日以后的事,不像歌者在舞台上唱歌,立刻能得到欣赏和掌声。”
这段话说明,写作是厚积薄发,非一日之功,要耐得住寂寞。
“创作的生命,一类像恒星或行星,发散出永久而稳定的光芒,为我们留下许多巨大而深刻的作品。另一类像慧星或流星,在黑夜的星空一闪,留下短暂而眩目的光辉,这类创作特别需要灵感。两种创作无分高下,只是前者比较需要深沉的心灵,后者则比较需要飞扬的才气。”
可以这样理解,深沉的心灵代表后天,是可以学习积累培养的。飞扬的才气代表先天,是与生俱来的。
换一种理解的说法,写作能不能成功,对于没有才气的一类人来说,也有成功的可能,因为还有另一种成功的途径,即后天勤奋培养深沉的心灵。比如思想的煅练,语言的锤炼等。
“写作既然是一个寂寞的事业,为什么还要写呢?我想,写作是来自一种不得不然,是内在的触动和燃烧。这就好像一朵花要开放,那是不得不然;一只鸟要唱歌,也是不得不然;一条河流要流出山谷,也是不得不然呀!”
从这一段话中,让我们对为什么要写作得到了答案,了解到对自己的写作应取怎样的态度。也许我们不会成功,但写作之于我们,是一种表达,倾诉,沟通交流分享,是一种自我需要。像花儿开放,也是不得不然。既然这样,我们为何还要去纠结困惑于是不是成功呢?正如一件事,想做就去做,尽力去完成自己。
也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有时并不是为了成功,为达某种目的。在这里,过程重于结果。比如人,不管是谁,结果都一样,都会死。不同的只是每一个人的过程。那么,放下包袱去做,享受过程。也许,好的结果反而就出现了呢。
写作是一种快乐。当然,我们也不限于此,在坚持中提升,在精进中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