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然科普读书
读懂它,秒变“趣味科学家”

读懂它,秒变“趣味科学家”

作者: 七色糖 | 来源:发表于2018-12-24 15:36 被阅读4次

    多年前,当我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物理成绩是我无法言说的痛。当时总分150的试卷,我常常连它的零头都得不到。因为物理成绩,严重拖后腿,作为理科生的我,大学只能去不入流的大学。

    尽管如此,我却总在自我安慰,总算从此不再与物理有任何联系。我的生活与物理无关,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和执念。

    前段时间,我参加一个幼儿教育的试听课。形式上的内容,老师讲的非常好,就是中间有个问题不太友好。老师问:“水是没有颜色的,可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

    听到这个问题,我先是一怔,这不是常识吗?但仔细想了想,若要追根溯源,我还真不知道。现场有一位年轻的爸爸,很机智的回答说,因为天空是蓝色的,大海映射出了天空的颜色,所以大海也是蓝色的。

    老师却微笑点头之后,温柔的否定了这个答案。然后,老师由光的组成讲到光的折射,总之就是其他颜色没有了,只能看到黄绿色,而这两个叠加就成了蓝色。

    这样的讲解,并不有趣,于我这样的成年人尚不太理解,也没有形成记忆。小朋友听起来,想必更费劲。

    难道,科学普及的课程,真的只能如此枯燥,这般晦涩吗?

    近期,我收获了一本好书——《十分钟智商运动》。读完它,让我这个曾经对物理,对科学一向不感冒的人,在阅读后,竟然体验到了物理科学的乐趣;也让我明白了,其实物理科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我们用的电灯,还有其他电器都涉及到物理;再比如医院里面用来检查的X光,我们听收音机的FM和AM;还有我们日常必备的手机触屏,烧开水为什么不能用电饭锅?微波炉加热为什么要用专门的器具,以及它到底有没有辐射等,以上这些都跟物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十分钟智商运动》的作者李永乐,他是一个幽默的科学传播者,西瓜视频科普创作人,也是北京大学物理与经济双学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硕士。

    李永乐还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从教十年,培养清华北大学生200余人,国际奥赛、亚洲奥赛、国家奥赛金牌十余名。他也是一名新晋网红,对于这个称呼,他并不排斥,反而很乐意借用这个身份,为科学做更多的科普工作。

    电灯,我们都知道它是爱迪生发明的。可你知道吗?爱迪生发明的灯泡,只是比较适用于实验,作为家用它有很多的弊端,非常的不方便,也不适用。

    那么我们日常所用的电灯,到底是谁发明的呢?其实,民用电灯真正的推广者是特拉斯。特拉斯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它不仅是很著名的电动车品牌,更是著名的科学家名字。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是用的直流电来驱动,而直流电是不能变压。产生的电能,在传送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会被导线消耗。当用户多的时候,因为消耗大,实际到用户端的有效电能是很少的,如果增大电流的话,导线又会发热,不仅浪费电能,而且很容易产生火灾。

    当时,特拉斯在电磁感应的启发下,想到通过变压器,来改善直流电供电的弊端。可是,变压器需要交流电才能工作。在西屋电气的支持下,通过特拉斯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创办了交流电公司,并将交流电向世人推广应用。正是这一伟大的科学革新,今天的我们,才能如此幸福的使用各种不同电压的小电器,方便工作,丰富生活。

    真是科学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如果说现代人出门只能带一样东西,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手机,毕竟是“一机在手,天下我有”。智能手机都是触屏,但是你知道那个冰冷的屏幕,为什么能识别你的手呢?又为什么贴膜不影响使用,而戴手套却无法感应呢?

    读了《十分钟智商运动》就会知道,原来是电容的问题。不要小看这样一个小小的电子元器件,它的作用大着呢。

    因为我们人体是导体,当我们的手碰到手机屏幕时,会影响电容的作用,改变屏幕的电场。通过传感器和芯片的分析,就能感应到接触的位置。这样,我们的指令,手机就能读懂并执行。因为贴膜的部分非常薄,对屏幕电场的改变不受影响;而戴手套因为太厚,会屏幕的电场改变很小,就没法识别。

    这样的知识点,书中比比皆是。

    《十分钟智商运动》一书中,科普内容通俗易懂,配图形象搞笑,部分语言诙谐幽默。个别问题的延伸教学,也跟时政紧密相连,比如中美贸易战,芯片问题。还有一些问题,通过日常现象引导出科学知识,既有趣,又别出心裁,随处可见作者科普的良苦用心。

    开车加塞跟囚徒理论,都是一种博弈?

    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并不都是白色,而是五颜六色?

    上课传纸条,居然可以跟密码学搭上联系?

    天气预报不准,其实是概率在作怪?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很好奇?快快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趣味的故事,直白的语言,随处可用的物理知识,读起来生动有趣,读完后印象深刻。

    让晦涩的科学知识,简单丰富的传播出来,读懂它,秒变“趣味科学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懂它,秒变“趣味科学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sz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