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22日学习《与王纯甫 其一》有感:书中有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居常无所见,惟当厉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适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为什么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就会愤怒?会忧惶失措呢?通过昨天赵老师的讲解,还是自己的傲心在作怪,私欲膨胀,长期被遮蔽,不明理,诸事不能够从容面对,没有同理心,不能够换位思考,导致自己不幸福,不痛快!
要想做到致中和,就必须做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才能升维破局!感恩![玫瑰][玫瑰][抱拳][抱拳]
初学《与王纯甫》对磨难的理解,与在传习班再学这篇文章相比受益匪浅,通过赵老师的引导和“磨难是化了妆的礼物”乐观的比喻,感悟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才是“用力处”,从而使我对磨难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解,不禁有“跃然有所得”的喜悦和收获。
如何从磨难中寻找积极的意义,才是真正面对磨难的态度。在遭受挫折、失败、困苦、屈辱的时候,若能做到“仁者不以富贵而改其志,义者不以存亡而改其心”的坚定,“譬之金之在冶”,千锤百炼磨砺心性,化禀性、去习性,圆满天性,达到品质纯粹才是真正的“得力处。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在立志成为圣贤之人的道路上,绝对不是立下志向,对标践行那么简单,笃志途中难免遇到私欲磨难,“八颗心”纷飞的纠结,遇事“抵塞于外”的错误阻碍,何尝不也是要经过金属冶炼的过程,在经过烈火的烧制(磨砺)、钳锤的锻打(修正),才能凤凰涅槃,脱胎换骨,蜕变成长。
学习要日积月累,修身也要循序渐进,只要不偏离以良知为导向“随事尽道”,把握是与非的认知辩证,在小事小节方面,着力“思、辨、行”上下功夫,从身边事做起,从平常事做起,先做对再做好,正心明道,不盲目追高,脚踏实地,“素其位而学”,保持一颗平常心,应该就会接近并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气质变化。
感谢东方书院“孕祥育瑞”的学习氛围,每天跟随老师与同学们相聚在一起读书学习,相互砥砺夹持,共进圣贤之志,即便为学途中遇到些磨难曲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