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印记,有些是经历过或是听说过的你会觉得是些陈年旧事,本就该是那样的。没有经历过或是听说过的又让人浮想联翩,失去了原本的面貌。所以,我读《百年孤独》和《活着》会感到莫名的压抑(多源自想象的缘故),而看蒋老师的慈悲觉得是些本该如此的旧事,于我来说是没什么看头。
以上一段是刚才看蒋老师《慈悲》36写的半段评论。当然,评论写到一半发现篇幅可能会很长,干脆就搬回来慢慢写。
接上面评论。于我来说没什么看头的原因是里面的故事有些我经历过,有些我听祖辈或父辈说起过。蒋老师写的这些人物性格和故事在当时应该具有普遍性,而不仅仅是个例。性格方面应该是那个时代特殊环境下塑造的,这里就不讨论了。
双胞胎的故事我这也有一个。大概是90年前后,我们家对面生了一对龙凤胎,五个月左右的时候男孩夭折了,那一家人可是真伤了心。他们家当时的情况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老大是个男孩,老二是个女孩。在这两个孩子之前据说还有过一个男孩,两岁的时候夭折了。老大从出生就很瘦弱,所以一直还想要个男孩。在当时环境下可以想象那个男孩的夭折对整个家庭是多大的打击。这个家庭没有被击垮很快就恢复到原来的生活,这应该是那个年代人们特有的韧性。两年后他们家又生了个女孩,再之后就去城里打工了,也没见再生一个男孩。也许是认命了,也许是时代变了人的观念也变了!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会说,重男轻女的陈腐观念被淘汰了有什么可说的。重男轻女固然不对,但在时代背景下又是理所当然。如果你年少时曾受过“八亿人民八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这样口号的精神洗礼,而自己又没有成为一个兵的机会,你不想有个能当兵报效祖国的儿子吗?想的,你一定想要一个当兵的儿子,甚至你还会想像他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场景,亦或是他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悲号。这应该是那一代人的热血青春吧!可他们的青春梦想还没来得及延续上,就被卷进了经济改革的时代大潮,一个泡都没冒出。
时代大潮不仅冲走了重男轻女的陈腐观念,冲走了一代人的热血青春,也冲走了那个时代的坚韧品质,那个时代的印记。
蒋老师记录的那些人和事就是那个时代的印记。也许能让原本不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会有我读《活着》的感触吧。每个时代的印记都应被记录,也许这就是传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