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高中,无论哪个阶段,都离不开计算,扎实的计算能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保障。一个人的计算能力取决于三个层次的东西。
第一个层次比较简单,能熟悉知道计算的运算法则。比如我们四则运算,一般来说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一个算式中都是同级运算则从左往右计算。也就是说知道加法、减法、还有乘除法分别是怎么回事,这些东西是最简单的。
第二个层次是,你要能灵活准确的应用这些这个法则,以及各种运算律。这个在小学四年级之后的简便计算中,就能非常地体现出来。不光是知道各种运算律,还得知道灵活运用。包括合理地添括号或去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实现又快又对的简便计算。这些初中仍用得上。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能简便计算的尽量简便计算,千万不要有那种,实在不行死算的心理。那是懒人思想,不愿意动脑,花费的时间和体力更多,而且还容易错。更严重的是不利于培养数感。做计算题之前一定要养成先观察,再动笔的好习惯。
第三个就是自检的能力。你一道计算题算了以后,你自己要知道有没算错,你得倒回来再检查一下是吧?尤其是在小学阶段那种纯粹的数的计算,可以利用估算、奇偶性、末位数字等方法快速检验。当然如果是详细验算,建议大家用逆运算去算一遍。相比前面说到的几种快速检验方法,这个是最保险的做法。缺点呢相对来说比较费时间而已,但可靠性好。
不少家长认为的计算能力,就是最后的一个计算结果的正确了,得分了,就可以了。但实际上从孩子方面来说,导致他丢分儿的原因。这样三个不同的层次,其实差不多就对应着懂、会、对。但是计算这件事情跟别的不太一样。计算原理孩子们特别容易懂,甚至于到孩子都没太注意,他就把这个原理给说完了。他常常不会太在意,或者他不会有感觉说我没懂这个原理。他更多的时候出现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运用的时候,由于他懂得特别快,他用的时候就想不起来这个原理了,他就觉得反正我怎么也能给他算出来。然后,其实他又会有一些以前学的东西的负迁移。比如初中最简单的:-2x>3,这个不等式,解的时候咱不得两边同时除以一个负2吗?很多孩子错在哪呢?错在你两边除以一个负数,你的不等号没有改变方向。他因为做等式特别多,把负2除过去就可以了。你不等式是不是要改变方向啊?所以他在做这类题的时候,根本就没想,就咕咚一下过去了,结果发现做错了。还有比如说解方程,想要把分母去掉,然后你会看到很多孩子,本来要两边乘上一个相同的数,左边乘的好好的,右边忘乘了,结果解出来的结果,毫无疑问地错了。这些都可以认为是计算错误。这是原理性的东西,你说他不懂,很可能他没有什么不懂的,你跟他一说他就懂了,他就想起来了。当然他学的时候是懂的,但是在用的时候,他就会出好多的叉,大家能体会吧?你说孩子是计算能力不行吗?也可以这么笼统地说。但是最好能够体会,他出的这个叉是因为什么缘故?
所有出这种问题的时候,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这道题没事儿,下一道题问他没准就左边乘了,右边不乘了。这个就是非常明显的,不是原理不会,是你操作过程丢三落四或者连蹦带跳出问题是吧?这种情况对于那些计算过程喜欢跳步的同学,经常出现。再说说检查这个事,有些同学他觉得这事真的是太傻,太简单,太枯燥,太没劲了。顺着刚才做的步骤看一遍,所以他脑子没准就飞了,因此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在哪。就是所谓的专注力不够。他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专注点,专注力或者说注意力转移的不是时候。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去练习写数,给自己设定十分钟或十五分钟,从1开始写连续的自然数,如果能连续写到500个不出错的话,专注力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其实很多人能写到300以内不出错就算很好的了。这个方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训练专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