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年前,人类进化成智人。赋予发达的神经系统,使我们拥有了极强的感知和思考能力,并借此创建了文明。
进化是一把双刃剑
1、感知——顺境——产生过多欲望——痛苦不堪
2、逆境——担忧能力不足——焦虑、
主动沉浸的行为模式,时常练习则能将其固化为深度沉浸的底层能力,从而辐射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类情绪和能力优劣的根本差异
一、能力
指主动选择信息的能力。
人类情绪和能力的优劣差异——自身注意力关注方式的差异
二、情绪
能力弱者极易分心,他们必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才能学习,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心神不宁
因沉浸能力的不同,人类最终处在了不同的层次
沉浸能力强的人时常处于支配层,沉浸能力弱的人时常处于被支配层。
刻意磨炼,是改变你我命运的金钥匙。
深度沉浸的方法
“主动选择信息”和“深度沉浸”两个概念,但前者只是入口,后者才是关键。因为能主动选择信息的人不一定能沉浸其中
深度沉浸的能力是一项技术,有方法论。
《刻意练习》。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只靠重复的“埋头干”和“正确的方法”相去甚远。
“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
如果目标太大,那就将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做也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精细。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关键是要做到“极度”专注。
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曾在《学习之道》中介绍:大脑在学习的时候有两种模式,
1、“意识”的专注模式
专注模式,就是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信号,这些信息会奔向与我们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将它们连起来。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找不到答案,因为真正的答案不一定在我们意识关注的脑区。
需要潜意识发散思维帮忙。
2、“潜意识”的发散模式。
潜意识的发散模式,能够让大脑跳出原来的工作区域,让神经元随机地和不相关的区域进行连接,也许能解决问题的答案。
想让潜意识工作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就是彻底关闭清醒的“意识”,即彻底忘掉原来那件事。
两种模式好比手电筒里打出来的光:
专注模式下光束紧密,穿透力强,径直打在一小块区域上;
发散模式,光柱就会散开,虽然光的强度会降低,但照亮的范围更广。
要注意的是,一个手电筒不能同时照出两种光。
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
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
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
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李大钊也说过:“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想方设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
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
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每天都要做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学完刻意练习实践。女儿练钢琴
她妈妈会要求她把新学的曲子弹10遍,只要次数够了,任务就完成了.
现在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改变了练琴方法。
1、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先听她弹一遍,发现有很多不熟练、易出错的地方,于是我要求她今天只练第一节,后面的先不练(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目标具体清晰)。
2、练习时极度专注。只要能连续流畅地弹3遍不出错就算完成。
3、能获得有效的反馈。及时纠正她的指法和按键错误(及时有效的反馈)
她很快进入了专注状态(沉浸其中)
4、始终在拉伸区练习。只练刚才弹错的地方(在拉伸区练习)。不一会儿就把第一节弹得很好了。
虽然结束时女儿直呼好累,但明显成就感满满,因为她已经不畏惧最难的地方了。
如果不这样要求,她就会一遍一遍地弹自己熟悉的地方,难的地方就一带而过,中途还经常会漫不经心地停下来,这样的练习非常低效。
细心体会上述四个要素,我们就可以进入深度沉浸状态,从“聚焦”走向“卓越”。
要做到真正的卓越离不开另一个要素:大量的练习。
从现在开始,好好地审视自己吧。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