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瑞丽
来完形学习的第二天,莫子老师让我们回忆童年。
在体验的环节中,一组三个人,分别是一个普通妈妈,一个完形学习后的妈妈,一个孩子。关闭明亮的灯光,深呼吸,调整好情绪后,闭上眼睛,轻轻的音乐响起,假设一个场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家里等爸爸妈妈回家。当终于等到了爸爸妈妈回到家,却看到妈妈的背影,孩子拉着妈妈的衣角和裤腿渴望妈妈能够抱抱她,陪他玩一会儿时,妈妈却推开了他一次又一次,孩子哭着喊着妈妈,可是妈妈或许是太累了,生气了,又一次推开孩子。可孩子还是一直拉妈妈,抱妈妈。这时候,一个学习慈爱的完形妈妈再抱抱孩子。
在这个体验的环节中,每个角色都要体验一遍。当我在体验一个旁观者时,看着一个孩子抱着妈妈的腿,祈求妈妈陪陪他时,我的眼泪刷的一下就来了。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和儿子吗?我难过得哭了一阵。当我去体验那个孩子时,我一下子就被带入了情景中。我哭着喊着抱着那个“妈妈”喊着:妈妈,不要离开,不要扔下我!伤心得痛哭流涕。当我再一次去模仿那个生气的妈妈时,身心俱疲的自己,也想得到孩子的理解,冲着大发脾气,甚至把心中对他父亲的怨与恨都发泄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可我看不见他背后的需求,只是觉得他应该懂事,应该理解我,当“孩子”一次又一次去抱着我的腿让我陪陪他,抱抱他时,我心痛着,愤怒着哭着又一次推开了他。我知道孩子是爱我的,我也是爱他的,可是我却这样伤害了他。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多么大的创伤。最后的环节,两个妈妈一起拥抱了那个受伤的孩子,我完全失控了。我内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不能再把情绪发泄给孩子,我的痛苦不能发泄给孩子。
这样的情景体验,让多少妈妈感知到了孩子背后的需求。我的脑海里,没有童年的我,只有我的小儿子,自从他出生也感觉自己都没有好好地爱过他。在他两岁时,我去城里上班离开了家,每次离开,儿子都哭着喊着追着喊:妈妈不要走,不要丢下我。然后被爷爷奶奶抱进屋里。后来,我再离开,他不再哭,不再追让我挥挥手,说:妈妈,再见。
我知道,他已经习惯了我的离开,不再需要我了。我的心痛得更厉害了。三年幼儿园,我只接送了他三次,我是一个多么不称职的妈妈!我对他的伤害,该是多么深!
我询问老师,我为何在那样的场景中找不到我的童年,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感受不到父母是爱我的,还是不爱我的。
老师说,孩子分为反抗型的,逃离型的,讨好型的,我属于那种讨好型的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证明自己,我努力学习,我不与他们顶嘴,结婚后把所有委屈咽在肚子里,证明自己很坚强,很好!把自己曾经没有完成的学业,努力地让自己的孩子去实现,我不惜金钱,不怕辛苦,全身心地去培养我的孩子,就是证明自己!我本也是个受伤的孩子,把伤害又给了我的孩子,他们反抗着我的伤害,伤害循环。先要疗愈自己,孩子自然就被疗愈了。
昨天晚上回到家,我女儿骑车去小区门口接我,很开心的样子,跟我说了在家受委屈了,想妈妈了。而且休学的女儿还告诉我:“妈妈,我把暑假作业都从老家带回来了,这个暑假我我要超车,我们班学生都卷得可厉害了,我不能输!”
跟我老公发了视频,他问我们什么时候回老家,我说早上回,他说:好的,我把冰箱里的那个柴鸡给你炖一炖,在家等你。
看到我的脸上有了笑容,他也笑了。
今天早上和女儿聊了在郑州学习的一些事情,女儿说:妈妈,我感受到你的变化了。她还说自己昨天回老家感觉也好了一些,我还没回家呢,她就感觉好了一些,是不是真正的爱可以隔空传递?
在家待了一天,儿子说:妈妈,你变温柔了。
原来,真正的接纳,是这样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