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写这篇文章是夸腾讯微保的,准确的说,是给背后的精算师点赞。
事情原由是这样的,自从腾讯九宫格把保险引进来,小马哥就正式开始在保险领域竞争捞钱了。昨天微保上了一款叫“孝亲保”的新产品,主打人群呢,根据低廉的保费,推测应该是刚工作的小年轻,还没组建家庭,给自己父母一份回报。
这个柔情产品的背后其实是个保险组合计划:定期寿险+年金保险。用户给自己买了个身故保障,真出险了,保险公司将理赔款转换成年金,每年给父母领取,当作养老金。产品形态很简单也很传统,但是宣传的话术很新颖,让其他不少传统保险公司看着眼红。
下面就说争议的地方,很多人其实对“本人身故”这四个字不敏感,以为我现在每年交钱,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给储蓄孝顺爸妈的。比如一个小镇男青年,今年30岁,每年交38.58元,交了30年满,一共交了13888 (还挺吉利) 。自己一盘算,这个赚啊,爸妈一次性领5万,以后还有每个月1000,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
这个小镇青年忽略的地方是,这笔钱得等到他自己死了,爸妈才能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也不能很常见吧。
昨天这款产品一推出来,马上招黑很多自媒体,对其各种讽刺,有说销售误导的,有说腾讯炒冷饭的。微保反应很迅速,晚上的时候就把界面做了如下更新:我这么写,再看不明白,不能怪我喽。
加了短短一行字,其实就是做事的专业和态度。你们骂我,我不回应,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你可劲骂,我低调改,这应该是互联网经济的常态:线上信息透明,接受各方监督的同时,犯错成本也低,及时纠错也不会有什么大事。
八哥之前说过,销售误导的本质在于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很多线下代理人与投保人客户之间就是一锤子买卖。几年前投完保,等理赔出事的时候,发现当年亲亲密密的代理人早就不在这家保险公司干了,你说,你找谁去?最后只能自己直接和保险公司对接,保不准再惹出一堆理解纠纷出来。
这就是以前保险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但是不要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互联网也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方式,八哥作为精算师,如果没有互联网,也不可能有这个能力联系到普通老百姓,我对保险的看法和理解,也不可能耳提面命的传达给每个人。但是有了互联网就不同了,我写个文章放到公众号,完全就可以发声让很多人明白,哦,原来保险是这样。
八哥写过很多另类的保险文章,有对比保单的也有将如何理赔的,有讲解监管最新政策的也有教你如何退保的,这些知识内容不管是从体量还是密度,绝对不是某个代理人能传授的。
所以,在《专属你的私人精算师》这篇文章里,八哥对比教育产业,对未来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保险的利润不应该在冷冰冰的保单产品上,而是在服务。特别是应该站在投保人消费者的角度,选最合适的、最便宜的!
保险的推广不是推销,因为底层这个风险保障协议是实打实的,而且最近保险发展的趋势,是保险慢慢成为了人们的刚需。
刚需的建立一是依靠法律,比如车强险,你买车就得投保,不然不让你上路;二是依靠将保险需求切入日常生活场景,比如你去欧洲旅游,你就得投保境外医疗险,否则你就拿不到签证;三是依靠税收补贴,比如税优健康险,以免个税的方式鼓励自我投保;再比如税延养老年金,以征税延缓的方式鼓励自我储蓄养老。
对社会整体的保险意识普及,是政府的责任,因为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将人民所有风险大包大揽,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管理,导致人们无法正视风险。
比如现在的老人在当年工作阶段就没交过养老保险,现在领的钱其实都是年轻人的跨代补贴;再比如很多进口特效药无法由社保医保报销,很多老年患者是无法享受最先进治疗手段。
政府其实也吃了苦头,养老保险统筹帐户亏空逐年增大,医疗开支成本每年递增、医患矛盾日益凸显,这些其实不和谐的因素谁都不愿意看到。
自己的问题,自己要负责,这个朴素的道理放到“养儿防老”话题上,却能招来戏谑,其实就是思路转变的过程。
以下场景已经实现:
两辆车剐蹭相撞,司机旁边攀谈聊天,等交警写好单子,很淡然的找去赔钱。
以下场景还未实现:
老人突发疾病,走绿色通道火速就医,家属开口问的是如何把病治好,至于治疗费用,账单由自己保险公司处理。
保险应该,但行好事,也问前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