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社会里,情绪和感受正在成为商业社会的一支主流影响力量。你能给到客户的感受,正在直接影响他们的消费决策。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已经实现了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如今上升到了情绪和情感需求。谁能提供用户情绪、情感价值,谁就能赚到钱。
这几年每个追剧或看视频的人都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弹幕、发弹幕。弹幕功能其实就是情感归属感的衍生,我们在弹幕里寻求归属和认同;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语的兴起,什么awsl、yyds、我emo了等,说这些话的人,其实是为了让懂这个词的人理解自己。说yyds的人可能表达的是某个人或某件事太漂亮了、太强悍了、太周到贴心了或者是太好吃了,而我们为了寻求身份认同,愿意把那些个人化、个性化的情绪细节删减掉,去跟一个群体寻求交集,寻求情绪共振,来摆脱自己的孤独感;当你去网红店打卡的时候,你先做的事情一定是拍照发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平台,我们吃的是食物吗?并不是,我们只是为了寻求身份认同。
所以,情绪价值在产品价值中变得空前重要。
今天我们评估一个产品价值的时候,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公式:
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
从需求段看,消费者当然希望一个产品可以同时拥有这三种价值。但对供给端的商家来说,资产价值是极其不稳定的,产品想要拥有资产价值具有偶然性,比如说房子、茅台、比特币。而这背后的偶然性是供给端的商家无法掌握的。
资产价值具有偶然性,但是情绪价值却是可以琢磨、训练和积累的。
什么是情绪价值?就是用户为了获得某一种情绪或者感受,愿意支付的价值。就像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吃饭,你面前有两家面馆,你不知道哪家好吃,但是其中一家装修和精致,另一家平平无奇,你无法知道到底哪家的面好吃,这时候你会怎么选择?我想你更愿意走进装修精致的那家餐馆,哪怕他家的面馆会贵上一两元钱。这就是你在为情绪价值买单。
今天,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已经变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 人名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是好生活不是美好生活?
什么是好生活?我需要的东西都能用上,衣服能穿,饭能吃,车子能开,并且性价比还不错,这就算是好生活。
而什么是美好生活?就是在好生活的基础上再往上走一步。我们对功能、对品质、对实用性不再敏感,我们追求的重心滑向另一个轨道——情绪价值。
前段时间我有一个客户,她需要助听器来辅助她听到声音,在我表示两台机子的功能是一样的,只是外观不一样时,她宁愿选择贵1000元的耳内室,也不远选择价格低一点的挂耳式,只是因为挂在耳朵上不好看。在她心目中,在功能价值相同的情况下,她愿意花1000来为好看这一情绪价值买单。
再比如说,最近掀起的国货热潮。手机、方便面、护肤品等,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选择国货,同样的产品质量,或许有些功能上国外的确是略胜一筹,但我们也愿意为国货买单,此时就是我们在为爱国的情绪价值买单。
还有,同样是国产运动鞋,安踏、鸿星尔克和回力,都能穿。但鸿星尔克去年给河南捐款5000万,那我们就愿意去鸿星尔克的直播间野性消费。在我们把鸿星尔克穿在脚上的时候,就好像我们也会鸿星尔克做了点什么,为河南做了点什么,这时候我们获得了一种美好的心理感受。
我们追求的美好生活就是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都得有。所以我们在提供产品时,除了最基本的保质,也要去挖掘用户的情绪价值。
网友评论